军迷圈

航母出击(9):争论中发展的美国海军航空兵

军迷圈

关注

文|老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所经历的浩劫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令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愈发严重,无论是平民还是议员都想要竭力避免美国卷入旧大陆的纷争中去,而太平洋和大西洋这两个天然的海洋堡垒就是他们选择光荣孤立政策最好的屏障。为了避免卷入新的冲突、为了对抗远东太平洋地区崛起的日本,同时也为了保证美国的海外利益,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就成了美国人最为迫切的需要。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那只大白舰队早已过时,美国需要一支更加现代化的舰队力量来阻遏威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场机械化军事技术革命席卷全球,而航母这一新生事物也开始为热衷于冒险的美国人所接受。尽管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保守的美国海军将领们仍然崇尚“巨舰大炮”,津津乐道地讨论着马汉时代遗留下来的荣光。然而海军的战列舰制胜论已经遭到了以陆军航空勤务副司令威廉.米切尔为首的空军制胜论者的挑战。他们认为,在未来战争中,轰炸机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战列舰的装甲防御再强大,如果脱离了飞机的保护,也只是敌机攻击的靶子。

为了解决这一争论,1921年7月21日,米切尔在美国西海岸的切萨皮克湾利用一战中俘获的德国旧战列舰“奥斯特弗里斯兰”号以及两艘驱逐舰进行了一次航空打击实验。8架轰炸机分为两个波次对这三艘军舰进行了轰炸。半个小时后,排水量高达23166吨的巨舰“奥斯特弗里斯兰”号就沉入了海底,另外两艘驱逐舰更是不堪一击,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便双双沉没。

“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

站在远处“宾夕法尼亚”号上观看试验的将军们被震动了,他们不愿意相信这一切,相信那些被他们视作玩具的飞机可以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终结一直以来被视作海上力量支柱的战列舰。然而米切尔的试验也无法说服保守的军方高层,仅靠炸沉几艘停泊在海湾内,没有武装的旧军舰并不能轻易动摇大舰巨炮主义在海军中的统治地位。尽管试验结果已经证明常规海上力量必须由飞机保护才行,但是他的主张却损害了海军的利益,遭到了海军的坚决反对。

得到了国会支持的海军当局继续建造庞大的战列舰队,然而时任海军航空局长的W.A.莫菲特海军少将却也从米切尔的实验中意识到,战列舰必须得到空中掩护,海军必须拥有一支能够迅速部署的快速航空母舰舰队。

1922年之前,美国海军将运煤船“朱比特”号改装成一艘航空母舰(相对于于水上飞机载舰而言)代表着海军航空兵发展前进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由于是在现有的船体之外加上了一层飞行甲板,兰利号航空母舰(CV-1)也被称为“大篷车”。在她又短又窄的飞行甲板上,第一代使用尾钩的航空兵开始练习他们的绝技。

兰利号航空母舰(CV-1)

航母试验舰以莱特亲兄弟的竞争对手、塞缪尔·兰利的名字命名——这艘试验舰为航母的设计以及装备与技术的使用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阻拦索最初的横向布置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同样沿用到今天的还有通过电梯在飞行甲板和机库之间移动飞机的方式。这些使用经验的快速取得,使得美国仅仅在五年之后就拥有了两艘具备作战能力的平顶航母,即将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扮演重要角色的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

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共有两艘同型舰,分别为“列克星敦”号(USS Lexington CV-2)与“萨拉托加”号(USS Saratoga CV-3)。它们的命运同“赤城”号相似,都是在1920年陆续开工的战列巡洋舰,按照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利用条约规定必须废弃的主力舰船体改装两艘3万3千吨级航空母舰。美国因此将停建的列克星顿级战列巡洋舰中进度最快的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改建成航空母舰。宣布的标准排水量是3万3千吨,加上条约允许改装增加的3千吨,实际上是3万6千吨。两舰皆於1927年底完工,采用封闭舰首,单层机库,拥有两部升降机,全通式飞行甲板长271米,岛式舰桥与巨大而扁平的烟囱设在右舷。采用蒸汽轮机-电动机主机的电气推进动力系统。防护装甲与巡洋舰相当。4座双联装203毫米口径火炮分别装在上层建筑前后,用来打击水面目标。

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和平时期,两舰在美国海军举行的舰队演习中,提供了许多操作使用航空母舰的经验,“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在1927至28年间加入美国舰队服役。对于一艘搭载着80架飞机组成的航空队的巨舰来说,它们还是海军航空作战理论研究者们翘首盼望的证明舰载航空兵重要性的机会。在1929年举行的第九届舰队大演习由防御方的蓝色舰队对战进攻方的黑色舰队,演习的地点为巴拿马运河的太平洋一侧。在黑色舰队的“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上,海军少将约瑟夫·M·里夫斯设想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在避开了防御方的“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之后,他在1月26日黎明前从距离海岸线140英里的位置上分波次派出了83架飞机。每个波次的编队,目标分别为美国陆军的营地及运河两端的封锁点,海军航空兵们喜欢突袭作战,他们要“打破”运河的封锁。

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

尽管蓝色舰队的战舰和潜艇“击沉”了“萨拉托加”号,里夫斯创新的作战计划还是大受赞誉。海军上将亨利·威利,美国舰队的总司令,作出了如下评语:“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从海上浮动基地发起的空中作战行动能够如此雄辩地说明一个拥有舰载航空兵的舰队能够具备如此的作战优势。”

在第九届舰队大演习之后,航空母舰不再只是承担侦察任务或者成为火炮的靶子,而是开始成为战斗的主力。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它们把进攻的力量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但是,尽管不少年轻的航空军官——如日后将在太平洋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战将哈尔西——他们已经凭借自己敏锐的直觉超前地认识到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将给未来战争带来的巨大变革。但是,美国海军高官和国会议员们依然继续钟情于巨舰大炮带给他们的安全感,他们坚信美国海军强大的战列舰支队能够在一场日德兰式的壮丽海战中击溃一切的挑战者,这些将军们对于航空母舰的认识仍然仅仅停留在“烧钱的玩具”的阶段,从而用尽自己一切手段对航空母舰的发展加以限制和抵制。好在,更加富有冒险精神的美国人对待航母的态度更加,再加上可怕的工业潜能让他们无需像日本一样在造舰计划上精打细算。

1934年,美国海军利用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的额度,计划建造两艘两万吨级航空母舰,并将之命名为“约克城”级。约克城级充分吸收了之前美国海军改装、设计、建造航空母舰的经验,该级舰采用开放式机库,拥有3部升降机,飞行甲板前端装有弹射器,紧急情况下舰载机可以通过在机库中设置的弹射器从机库中直接弹射起飞(但后来取消了这项不实用的功能),突出舰载机的出击能力。飞行甲板前后装了两组拦阻索,飞机可以在飞行甲板的任一端降落。木制飞行甲板没有装甲防护,舰桥、桅杆和烟囱一体化的岛式上层建筑位于右舷。和之前建造的“突击者”号相比,约克城级增大了舰体和航速,同时加强了水平和水下防护。但是该级舰装甲较弱,水线以下舰体对鱼雷的防护能力存在有相当程度的缺陷,这为之后“约克城”号的沉没埋下了隐患。

1936年,日本退出海军裁军谈判,开始建造“翔鹤”级大型航母。美国官方对日本军事力量的增长一直抱着警惕的态度。1938年5月,国会通过了海军扩建方案。根据这项法案,允许建造 4 万吨级的航空母舰。但是,美国海军批准建造的航空母舰仍为 2 万 7 千吨,总吨位限制在 17 万 5 千吨。美国海军部全体委员会为了抢时间,决定一方面建造“约克城”级同型舰,一方面继续进行新级航空母舰的设计。这艘舰就是“大黄蜂”号,是在“企业”号服役 5 天后批准建造的。它于 1939 年 9 月动工。这不仅为对日作战及时提供了另一艘快速航空母舰,也使修造局有时间来准备新设计,把航空母舰的建造技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CV-12大黄峰号航空母舰

虽然如此,在战术思想上,美国海军内部关于战列舰决胜的思想依然占据着绝对主流的位置,航空母舰依旧被视作战列舰队的掩护和支援力量。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失效,从1937年至1941年,美国海军共订购了17艘战列舰,和6艘战列巡洋舰,而航空母舰仅有7艘。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下三艘“约克城”级航空母舰和“列克星敦”号能够及时赶到战区反击日本海军的进攻。巨大的悲剧终于让美国海军意识到航空打击力量的可怕,从而开始重视海军航空兵力量,在战争中大规模地组织运用航空突击战术,并且构建了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特混舰队在太平洋上同日军展开角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