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张召忠:为什么许多“军事发烧友”对现实中的国防表现冷漠?

军迷圈

关注

文|文汇报

原标题:张召忠:为什么许多“军事发烧友”对现实中的国防表现冷漠?

我经常收到一些军事爱好者的来信,仅科索沃战争中,我收到的信件估计就有数千封之多。每次阅读这些信件,对我都是一次教育,有时令我非常感动。有的人撰写了长达几万字的文章,畅谈他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观点和建议;有人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大量意见和建议,并拟订了作战方案和武器装备发展规划;有人对如何改进和提高我国现役武器装备的性能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并绘图标出技术参数;还有人对我个人生活起居给予关心和鼓励,有人甚至寄来食品、礼物表达心情;更有人千里迢迢来京,历尽曲折婉转找到我,为的是当面谈谈对军队建设的想法;有的抱着一大堆图纸,向我当面阐述他的“撒手锏”武器设计方案。来信者中有老革命、老干部、老军人,也有年轻的学生和社会青年,更有军队指战员。我经常为没有办法把他们的想法变为决策而遗憾,更为没有时间给他们一一回信而懊悔不已,感到自己没有尽到应有的社会责任。但是,从他们身上,我的确感到中国的希望,中华民族的希望,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公民责任感和强烈的国防意识。我之所以孜孜不倦地献身于国防与军事方面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与这些军事爱好者的鼓励和期望是分不开的。在中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大批关心国防、热爱国防、支援军队建设的读者,才孕育了这个火爆的军事书刊市场和电视观众群体。

“军事热”对于唤起民众的国防意识,增强人民的国防观念,密切军民之间的关系,培养军队后备人才,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主流是好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应该看到,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绝对的热,也没有绝对的冷。热是件好事,但热总得有个适度,太热了可能会熔化,如果化为乌有还有什么用?太冷了当然更不好。所以我想与大家共同探索一下关于“军事热”的热度问题。从辩证法来看,有“军事热”必然就有“军事冷”,不可能永远热下去。如何正确地利用这种热能,使之产生某种对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利的效能应该是我们考虑的重点。

“军事热”中的两种反常现象

据我观察,在席卷全国的“军事热”中长期存在着两个很反常的现象:

第一,“军事热”热在地方却冷在军营。1993年,据一家发行量约40万份知名度较高的科普性军事双月刊在全国范围内所做的调查和问卷显示,阅读该杂志的军人占被调查读者总数的3%,而其余97%几乎都是地方的热心读者。1999年,我参加武汉图书大世界举办的一次签名售书活动,尽管当天现场十分火爆,售出1000多本,但现场购买的军人读者不超过10人。虽然那一年我的4本书都上了各种畅销书排行榜并进入前10名,但军人读者仍然是极少数。按理说,爱军习武、玩刀弄枪、研读兵书应该并且必须是军人的必备素质,但许多军人只习惯于发书看,而不喜欢自己掏钱买书看,这种现象令人忧虑,因为它与中央军委提出的“打赢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要求很不适应。

第二,许多“军事发烧友”反而对国防、军队和安全表现冷漠。从整个社会来看,近年来出现了多种“热”。歌星、影星、球星的追随者们由于种种热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追星族,他们对自己所追之星了如指掌,但对科学家、军事家、高技术等军事常识却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许多军事迷则不同,他们对于军事装备和现代兵器的名称和战术技术性能如数家珍,侃侃而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兴趣和爱好。但是,你如果问那些年轻的军事迷是否愿意参军或考军校,他可能立刻告诉你那不是他的志向,他不愿去当“傻大兵”;你如果问他军事战略、国际局势、国防和国家安全,甚至国民的责任和义务等层次高一点的问题,他可能表现出茫然;有些一掷千金的经理和老板虽然也是军事迷,你如果问他可否为军队现代化建设、高技术装备的发展和进行国防教育捐款,他可能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他更关心的是经济效益,他认为他和他的企业与你动员他所捐助的国防、国家安全等事业没有多少联系,因为国防不会给他带来多大经济实惠。

这一切说明,我们的“军事热”很大程度上是在“玩儿军事”。这样火爆的“军火市场”,可能会培养出一批兵器方面的“侃哥、侃爷”,但却很难培养出一大批热爱国防、献身国防事业的爱国主义者,而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恰恰就是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炒作和泡沫是怎样产生的

上面提到的两种反常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吗?究竟原因何在?我感到恶性炒作是一大祸源。国防和军事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题材,战争是一种杀人的学问,武器装备是科学技术的物化产物。这些东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可能像张惠妹那样成为被炒作的对象。很奇怪,“军事热”中的许多热度确实是被炒作出来的。

书商为什么要炒作?首先,最主要的是繁荣图书市场,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这是一个最大的宗旨。我相信出版社和编辑部都会为这样的宗旨而工作。其次,可能涉及利益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发行量,就是怎样多赚钱的问题。怎样才能多赚钱呢?只有火爆。可怎样才能火爆呢?找名人写名篇,或以名人之名搭配杂乱之物,达到浑水摸鱼的效果。我所认识的名人中很少有人愿意为炒作而作文的,我自己就曾经为此而得罪过不少人。目标是火爆,手段是炒作,措施可以各显其能,许多事情就坏在这里。有些选题很世俗,很没有意思,很没有深度,但书商认为能赚钱,结果就干上了。书摊上各种报刊都放在那里,读者买谁的?这就要看如何才能吸引人了,所以才有了华而不实的大标题,才有了令人恐怖的大照片,才有了子虚乌有的假新闻。人微言轻,对于社会上的浮躁乱我管不了那么多,但我能够管好自己,我能够保证我自己撰写的所有著作从来没有找人帮我查找资料,从没找人代笔,我敢担保我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撰写的,包括序言等,因为从不找人为自己的书题词。

恶性炒作,贻害无穷

恶性炒作和酿造泡沫的做法非常有害:

首先,宣扬伪科学。军事类报刊上主要是刊载一些武器装备的文章和图片,且各家刊载的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看版面处理和美术设计的花样如何。从网上扒下来武器装备图片,再从武器装备手册中翻腾几条说明,然后大标题一挂,大幅照片一登,便隆重推出。每每看到这些东西,我都感到心寒,很恶心,因为太低俗。在中国的书市上,你几乎看不到一本《海底两万里》那样的传世佳作,科学幻想、科学普及的图书也很少,而一些武器装备介绍的图书到处都是,这算什么?这怎么能够算是科普作品呢?没有科学原理的介绍,没有科学规律的探索,没有一点点科学的创新,阅读后给人留不下任何印象,这种东西只能是信息时代的垃圾。从东西方观念来看,西方人比较重视未来研究,东方则更注重传统经验。100多年前,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许多设想目前都已经成为现实。从西方的军事文艺作品来看,习惯于创作一些未来的军事战争和军事装备作品,如《从大西洋底来的人》《星球大战》《未来战士》《超人》等,相反,在这方面我们却很少,更多的是反复炒作传统和历史题材,比如三国、西游、红楼、宫廷争斗以及三个和尚等。

其次,宣扬虚无主义。堂而皇之地用那么多版面、文字和报刊来介绍一些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武器装备,有什么意思?当然,我们学习和借鉴是需要的,但仅仅凭装备外形就能学习和借鉴了吗?我们的宣传和研究如果只是停留在这样一个档次上不是很可笑吗?不加分析随随便便地大量报道外国的武器装备,还特别加上如何如何先进、怎样怎样无敌之类的煽情造势之词,你是要干什么?是要说明人家有这玩意儿咱没有,人家的东西比咱们的先进,要是真打起来,咱打不过是吗?这不是宣传虚无主义吗?整天都是这些东西,在人们眼里这些玩意儿就是高技术武器,这简直是误导。有时我在想,如果我们的报刊刊载的不是外国武器装备,而是美国的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和计算机,老百姓会有什么感觉?你这不是在给人家老外做免费广告吗?这不是冒傻气吗?这不是帮着人家来吓唬自己人吗?你打算灭掉咱们自己的民族工业吗?

国防和军事问题是非常繁杂的,有很高深的学问,通常来讲光靠爱好是没有办法精通这些问题的。你可能自己感到懂了许多,但你那些知识可能只是些皮毛,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所以不要坐井观天,应该勤学习、多研究、慎下笔。武器装备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是一个基础性的东西,武器装备只有和人、战法、军事理论、军事谋略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仅仅介绍兵器容易误导读者,在介绍兵器时不进行宏观综合的分析,又容易起反作用。

我强烈呼吁:我们的军事类报刊,应该把重点放到3个方面来进行宣传报道:一是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就是未来战争什么样?怎么打?对国际形势有哪些影响?我们面临哪些威胁和挑战?要让老百姓清楚这些才行。二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现状、特点及趋势。要介绍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原理和趋势,不仅要介绍其先进性,而且要分析其弱点,要打破不可战胜的神话。三是要宣传国防和军队建设。重点是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提高人民的国防意识,号召人民热爱国防,关心军队建设,增强军民关系,做好人民战争的准备,在自己的岗位上如何为增强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和战争潜力而做出贡献。(本文节选自《张召忠说军事:史说岛争》,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出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