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海上武器装备信息化能力快速提升,俄媒评已形成流畅杀伤链

军迷圈
文|微军事
俄罗斯《军工信使》周刊媒体近期报道了解放军海上武器链的有关情况,认为已经形成一条流畅的“杀伤链”,实现“发现一锁定一决策一攻击”瞬时完成。尽管这里的赞美成份很大,但是也反映了解放军海上武器装备的信息化能力正在提升。
“500千米范围内,一方从海上实施攻击,另一方的预警雷达探测发现后,将信息发回。联合指挥中心进行评估后,通过数据链引导陆海空作战平台予以拦截。有效破除攻击后己方发动反击,以快速突击方式击溃来犯之敌,轰炸对方机场,再以无人机进行评估和打击”。这不是战争大片的场景,而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推出的“防务对抗体系”中最精彩的部分,海防体系仿真演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将海防武器装备进行信息化整合后,系统的展示区由大屏幕、数十台电脑以及参观席和触摸演示屏构成,能够随机生成“非特定区域”的作战地幅,红蓝对抗双方的飞机、导弹和舰艇都栩栩如生。操作中,蓝方先发制人发起海空突袭.红方拦截系统及时启动,化解对方的“防区外攻击”。然后红方立即启动海陆空全方位反击,依靠太空卫星、高空无人机及远海巡逻机的引导,红方从水面舰艇、潜艇及岸基机动发射车上投射的导弹一一命中,摧毁蓝方机场。
图注:052B旅洋级驱逐舰
在此过程中.红方无人机发现蓝方有动员后备舰艇参战的意图,遂发起“二次饱和打击”。蓝方的舰艇被击中,飞机被击落,“爆炸声”此起彼伏,场面火爆,如同好莱坞大片。在系统演示的整个过程中,所有作战阶段均有双方战损情况评估和实时显示。由于拥有多种预警监测手段,通过海防系统乃至更宏观的防务对抗体系,解放军联合指挥中心能实时掌握各个侦察传感器获取的信息,并以动态形式显示在大屏幕上,不仅有图文视频,整个指挥作战决策也都能显示,“就如同看电视直播一般,指挥各作战单元采取相应的行动”。
图注:052D驱逐舰173长沙舰
解放军联合指挥中心改造的“大师”身后,是一群正在崛起的年轻科研群体。高级工程师操静滨在参与的项目中提出10余项合理化建议,项目获国家勘察设计金奖;高级工程师张永利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建筑工程设计模式;高级工程师冯利指导勘测队技术人员,研发钻孔取芯和波速测试技术;高级工程师苏辉创新阵地变频通风模式,使阵地保障能力提高数十倍……建巢铸盾,荣誉等身仅近年,创新团队就先后完成重大应用研究项目50多个,极大提高了阵地工程综合能力,成为全军国防工程设计领域的“领跑者”。
据披露,解放军的海防体系早在2010年便初露端倪,现在则更上一层楼,实现与过去的岸防体系、防空体系的“无缝融合”。换句话说,已经形成“大海防”的格局。报道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海防体系包括水面战舰的舰基火力单元、潜艇的潜基火力单元、航空装备的空基火力单元和岸基火力单元等,各火力单元还获得卫星、海上巡逻机、直升机、无人机甚至特种飞艇等5类装备的支援,提供目获数据、雷达中继制导等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