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大洋中的幽灵,二战德国的U型潜艇

军迷圈

关注

文|战争事典

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的振兴计划始于1935年。尽管英国人的反应出奇的温和,德国潜艇部队的统帅——卡尔•邓尼茨(Karl Dönitz)却依然没能在大战爆发前得到他所需要的足够数量的潜艇。

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5年3月,希特勒断然宣布退出《凡尔赛和约》。同年德国与英国签署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该条约允许德国拥有约为英国皇家海军45%的规模,潜艇数量则完全相当。考虑到英国人在1914至1918年期间痛苦不堪的战争回忆,这一条约的达成显然令人大跌眼镜。1936 年,德国又秘密签署了《伦敦潜艇条约》,条约声明德国潜艇战时将尊重国际法,营救沉没船只的船员。

 

VIIA型潜艇U-30号:U- 30号潜艇与萨尔茨韦德尔(Salzwedel)舰队的其他潜艇一同停靠在汉堡,计划前往新基地威廉港。照片摄于1937年12月。

德国人很快开始根据已有的计划大量建造潜艇。第三帝国的第一支潜艇舰队的指挥权理所当然地落在了一战时期德军潜艇部队的老将——邓尼茨手上。从1935年起,邓尼茨就开始深入研究如何将潜艇打造成卓有成效的海战兵器,而这一点在大战期间也一直为众多德军潜艇艇长们所津津乐道。

从1917年起,协约国就发现护航船队可以有效发现潜伏在附近的德国潜艇。然而如果面对的是一大群德国潜艇(即“狼群”)的话,其护航舰艇组成的防御圈将很容易被德国潜艇渗透突破后遭受攻击,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邓尼茨还进行了许多课题的研究,其中就包括盟军ASDIC系统的有效性。邓尼茨认为,如果想在大战期间完全切断英国人的海上供应线,将需要至少300艘远洋潜艇。这一目标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然而邓尼茨很快也发现潜艇的建造并非德军最高指挥部的优先发展方向。IA型潜艇(U-25号和U-26号)的设计早在希特勒上台前就已经展开,1934年该型潜艇正式开工建造。IA型并不成功:不仅操控困难,而且在潜望镜深度上保持深度也不容易,特别是稳定性不足。IIA型(U-1至U-9号)于1935年相继建造完成。其实该级艇的设计早在德国利用其驻海牙的公司时就已秘密完成,而且还通过于1933年5月在芬兰土尔库建造完成的一艘CV-707号潜艇上得到了性能验证。该艇后来被售予芬兰海军并更名为“维希克”(Vesikko)号。U-2号潜艇则与其他早期德国潜艇一样,主要用于训练。该艇吨位较小,执行近岸巡逻任务十分勉强,前往北海和波罗的海活动非常困难。1944年4月,隶属于第22潜艇舰队的U-2号潜艇在一次碰撞事故中在波罗的海沉没。邓尼茨手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作战潜艇群是U-7至U-9号组成的艇群。

U-25号潜艇:德国海军,IA型巡逻潜艇,北海

1935年6月,该艇在不莱梅德西马克(Deschimag)船厂动工,不到一年后的1936年4月完工。该型艇采用鞍状压水舱设计,不携带鱼雷时可携带28枚TMA或42枚TMB型水雷。1940年8月3日,U- 25号潜艇在误入英军在北海泰尔斯海灵岛附近海域布设的雷场后触雷沉没。

技术参数

艇员:43人

动力:柴油机,电动机

最大航速:水面17.8节,水下8.3节

水面最大航程:12410公里

武备:14枚鱼雷(艇首4枚,艇尾2枚),

1门105毫米甲板炮,1门20毫米炮

水面排水量:876公吨(862吨)

水下排水量:999公吨(983吨)

尺度:艇长72.4米,

宽6.2米,吃水4.3米

服役时间:1936年4月6日

U-2号潜艇:德国海军,IIA型近岸潜艇

U-2号并非大型潜艇,因而很快建造完成。1935年2月开工,同年7月25日即在基尔德意志船厂完工并宣告服役。U- 2号的整个服役生涯都用于训练,历任10名艇长。1944年4月8日,U- 2号与一艘拖船相撞后沉没。次日打捞出水后被除籍。

技术参数

艇员:25人

动力:柴油机,电动机

最大航速:水面17.8节,水下8.3节

水面最大航程:1945公里

武备:6枚鱼雷(艇首3枚),

1门20毫米炮

水面排水量:258公吨(254吨)

水下排水量:308公吨(303吨)

尺度:艇长40.9米,

宽4.1米,吃水3.8米

服役时间:1935年8月6日

U-3号潜艇完成了5次战斗巡逻任务,击沉了2艘中立国船只,分别隶属丹麦和瑞典。其他几艘潜艇主要用于支援德军于1940年4月入侵挪威的作战行动。U-3号后来转至第21训练潜艇舰队,1945年5月被英军俘获,同年拆解。

训练潜艇对于打造新一代德国潜艇官兵而言至关重要,但大战初期更紧迫的是建造具备远洋作战和海上贸易破袭战能力的比II型更大的潜艇。这一战术需求在VII型潜艇身上得到了基本实现。与IIA型一样,VII型潜艇也在1930年下水的芬兰海军“维特西伦”(Vetehinen)级潜艇上得到了设计性能验证。只是VII型潜艇未来将要投身的战场将是广袤的大西洋,因此排水量要大得多。

U-32号潜艇于1937年下水,是一艘早期的VIIA型艇,也是1939年大战爆发时少数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潜艇之一。VII型潜艇上采用了一系列较大的改进措施,其紧急下潜时间仅为30秒,最大潜深可达200米(660英尺)。该级艇可以以7.6节的航速持续潜航2小时,2节航速下更可持续潜航130个小时。航程可能是该级艇唯一的不足:仅为10000公里(6200英里)。

U-32号潜艇:这张模糊不清的照片显示了U- 32号潜艇在己方水域(可能是德国北部)航行时的情景。指挥塔上明显的竖条纹标志用于标识1938至1939年期间在西班牙海岸航行的作战舰艇“不干涉委员会”的身份。

U-32号潜艇:德国海军,VIIA型巡逻潜艇

U-32号潜艇为VIIA型潜艇首艇,1936年3月在基尔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工,1937年4月15日服役。VIIA型艇共建造了10艘,由于比以往任何艇型都先进许多,因而很快便大受德军潜艇官兵欢迎。该型艇可装载11枚鱼雷,或22枚TMA或33枚TMB型水雷。U- 32号潜艇共执行了9次战斗巡逻任务,击沉敌船总吨位数共计116836吨。

 

技术参数

艇员:44人

动力:柴油机,电动机

最大航速:水面16节,水下8节

水面最大航程:7964公里(4300海里)

武备:11枚鱼雷(艇首4枚,艇尾1枚),

1门88毫米甲板炮,1门20毫米炮

水面排水量:636公吨(626吨)

水下排水量:757公吨(745吨)

尺度:艇长40.9米,

宽4.1米,吃水3.8米

服役时间:1936年10月8日

U-4号和U-6号潜艇

位于基尔港的IIA型训练潜艇U-4号(中)和U- 6号(右),摄于1937年。两艘潜艇均隶属于德国潜艇训练学校,后于1940年7月转至第21潜艇训练舰队。尽管航程较短,IIA型潜艇还是在1939年大战爆发时参加了初期的海上行动。U-4号执行了4次战斗巡逻任务,击沉了3艘盟军船只和英国皇家海军“蓟”号(HMS Thistle)潜艇;U- 6号完成两次战斗巡逻,但没能取得战果。1940年7月,第21潜艇训练舰队成立后,两艘潜艇随即转作训练用途。

本文摘自《潜艇100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