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食人飞袋”———越南战场上的皇家澳大利亚空军(RAAF)作战单位

军迷圈

关注

文|战争事典

皇家澳大利亚空军(以下简称RAAF)于1964年开始被卷入越南战争,RAAF最初是派出了DHC-4“驯鹿”(Caribous)固定翼运输机在南越执行运输任务。接着在1967年RAAF的直升机部队和一支“堪培拉”(Canberra)喷气式轰炸机中队开始被部署到了越南。其余的RAAF单位也在越南扮演了众多角色,从航空医疗后送到机场建设以及和美军的航空部队进行协同作战。

 

第35中队(No.35 Squadron)

RAAF是在1964年的8月8日开始在越南服役的,当时有三架执行RAAF空运任务的“驯鹿”运输机降落在了南越的头顿(Vung Tau)。8月29日另外三架“驯鹿”运输机抵达,与此同时两架“驯鹿”运输机开始了RAAF在越南的第一次部署,它们执行向波来古(Pleiku)运送补给的任务。1966年6月1日,执行空运任务单位[实际上以前这些单位是皇家澳大利亚空军越南空运专线(RAAF Transport Flight Vietnam,缩写为“RTFV”)]的地位得到提升,并改名为第35(运输)中队[No.35 (Transport) Squadron,事实上这支中队组建于二战,1946年撤编,越战后再次服役]。不过对于很多该单位的老兵来说,这支单位是以“小袋鼠航空公司”(Wallaby Airlines)的名字永存于他们心中的。第35中队在越南执行的大部分任务被称为“Milk Runs”—无风险的飞行勤务的俚语(实际上也存在起降期间受到攻击和气象条件恶劣的风险)—在整个中央高地(Central Highlands)的南面和北面,该中队每周都为美军特种部队营地和澳大利亚陆军驻越南训练部队(AATTV,由澳陆军组成的南越军队军事顾问团队)空投补给。除了已被分派的任务,第35中队还定期执行计划外的任务,例如军人和平民运输、医疗后送、邮派送以及普通货物运输(包括食物、燃料、牲畜、弹药和有关零部件)。1966年后,随着在叻山(Nui Dat)的勒斯科姆机场(Luscombe Field)的开放,第35中队的任务负载越来越重,与澳大利亚第1特遣队(1 ATF)的协同作战也逐渐成为了第35中队日常任务的一部分。

 

第9中队(No.9 Squadron)

第9中队是第二个在越南服役的RAAF单位,且是一支直升机单位。1966年5月3日,第9中队的先遣队抵达越南头顿(Vung Tau)。中队的直升机由皇家澳大利亚海军(RAN)的“悉尼”号(HMAS Sydney)航空母舰搭载运往越南,在6月6日靠岸后机队飞往头顿,直到当月底中队迁至叻山。第9中队的直升机在越南扮演了相当多的角色。最为重要的便是步兵运输和后勤支持,但也用于敌占区的心理战传单的投送。中队也执行蚊虫消除任务,更进一步地还进行化学战,破坏越共的耕地,使其丧失食物的来源。第9中队在1967年换装了新型号的UH-1直升机(该中队于1962年开始装备UH-1直升机)。此时,该中队一共装备了16架直升机,与驻越南的澳皇家海军的直升机单位以及美军航空部队一起,在危险的战区执行人员运输、战斗巡逻以及医疗后送任务。第9中队于1971年12月17日离开越南。

 

【第2中队(No. 2 Squadron)

除了装备“驯鹿”运输机的第35中队和装备直升机的第9中队,RAAF也在1967年4月派出了第2中队。该中队装备“堪培拉”喷气式轰炸机,机队一般从位于南越南部海岸、西贡东北约250公里处的金兰湾空军基地(Phan Rang Air Base)起飞,昼夜执行任务,摧毁了大量的基础设施目标,以打击越共和北越军队。第2中队在1971年6月14日离开越南前,与美国空军的第35战术战斗机联队(35th Fighter Wing)一起服役。

 

前进空中管制(FAC)

驾驶O-1“捕鸟犬”(Bird Dog)RAAF的前线空中管制员与多国部队一起在南越执行任务,包括南越空军、美国空军、美国陆军、美国海军、美国海军陆战队、韩国陆军以及RAAF自己的第2中队。在最后一名飞行员离开南越之前,一共有36名RAAF飞行员作为前线空中管制员战斗在越南战场。

 

战术战斗机(Tactical Fighter)

如图,一架F-4“鬼怪”II战术战斗机飞行在越南上空,摄于1971年。图里这架F-4比较特殊,可见同时喷涂了RAAF和美国空军的机徽,这架F-4实际是由RAAF的上尉飞行员林赛·内勒(Lindsay Naylor)驾驶的,其隶属于美国空军的第389战术战斗机中队(389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在战争期间,只有六名澳大利亚人驾驶美军飞机飞行,一些还曾在老挝和北越境内作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