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中国为何要巨资造国产发动机:主力战机比西方还要贵

军迷圈

关注

文|观察眼

近期,中国海军航空兵服役了新一代歼-16多用途战斗机,其定位非常类似中国从俄罗斯引进的苏-30MKK战机,被认为是可以执行各种复杂任务的多面手,值得注意的是,歼-16配备了国产涡扇-10改进型发动机,而不是此前中国战机普遍配备的俄制AL-31系列发动机,这种变化说明中国国产发动机工业取得了不小进步,无论是发动机的可靠性还是性能都可以满足空军的需求。

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是由前苏联手把手建设起来的,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对俄制发动机进行测绘仿制,因此也继承了不少俄罗斯航空工业的缺点,比如说在苏联的战争哲学中,战斗机在战时都是“消耗品”,每架战机最多存活时间也就是100到200小时,因此没必要过于注重零部件的寿命,这导致苏制乃至后来的俄制发动机都更加重视发动机的性能而不是寿命,这导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AL-31和RD-93发动机寿命都远低于西方同类产品。

举例来说,AL-31系列发动机的寿命不超过1000个小时,而大修寿命更是仅有300小时,这款发动机广泛应用在歼-10系列战机上,如果按照每年200个小时的飞行时间来看,不到5年就要更换发动机,则每台AL-31发动机价格高达500万美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与俄制发动机相比,美国同类的F110涡扇发动机寿命高达4000小时,大修时间为1000小时,而新一代F-135发动机的寿命更是超过了10000小时,这样一来,虽然看似西方发动机价格要高一些,但考虑到俄制发动机需要频繁的更换,整体成本要高于西方战机。

美国军事专家认为,中国发动机的问题和俄罗斯如出一辙,由于材料加工等基础技术领域的落后,导致中国发动机的可靠性远逊于欧美,要知道发动机的材料要求非常高,同样的设计结构,如果用上强度更好的单晶涡轮叶片,就能提高发动机的推力,而这是无法走捷径的,必须要经过漫长累计才能掌握。中国近期组建专门的发动机集团,就是要走出对俄系发动机的依赖,现在来看,虽然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但至少中国国产发动机已经走上了正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