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中国红箭11曝光:穿甲深度超1米,连美军坦克都成了纸糊的

军迷圈

关注

文|楠竹一

图为中国红箭11反坦克导弹

【楠竹一军情观察第354期】近日,据俄罗斯劳动发表文章称,中国兵器集团“装甲与反装甲”展示日上,传闻多年的红箭-11终于曝光。外界猜测,作为坦克杀手的红箭11破甲厚度将超过1000毫米,即使是美军最先进的M1A1主战坦克在它面前都如纸糊的一样,甚至有美军官员私下表示已经对红箭11不寒而栗了。

1970年代之前,中国陆军步兵分队的反坦克武器主要是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这两类武器的射程一般只有几百米,而且对运动中的坦克装甲车命中率低。中国设计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是1960年代末设计的红箭-73,它实际是苏联AT-3“赛格”反坦克导弹的仿制版,其射程3000米,导弹重量只有13千克,其便携性也非常好,因此中国空降部队的空降战车上还装有红箭-73C导弹。但该导弹最大缺陷是抗干扰能力差,且破甲威力有限,于是中国又于1980年代研制了红箭-8导弹。

图为中国红箭8导弹发射,注意其硕大的观瞄设备

【楠竹一军情观察第354期】红箭-8属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与国际上“陶”式、“米兰”等导弹属于同一代,其导弹采用筒装方式储存和发射,光学瞄准和有线制导方式。红箭8破甲威力大,但有线制导仍然存在抗干扰能力差的问题。红箭-8之后的1990年代,中国陆军又装备了红箭-9,这实际是红箭-8的放大版,其导弹重量35千克,无法单兵携带,主要为车载方式。但红箭-9将制导方式改变为激光指令制导或毫米波雷达制导,这足以说明军方还是倾向于淘汰有线制导模式。

在地面作战中,有线制导方式有很多缺陷,主要是当射手和目标之间有很多障碍物时,导弹后部的金属导线很可能被挂断;而且有线制导方式肯定也需要射手在导弹击中目标前,始终要将观瞄装置的瞄准准星始终对准目标,否则导弹就无法击中目标。但现代战场的威胁千变万化,被攻击方在发现导弹射手后,会很快进行反击,这会对射手生存造成威胁。

图为红箭11导弹

【楠竹一军情观察第354期】于是,国际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完全淘汰了有线制导,甚至采用红外成像自主制导模式,实现了发射后不管。外形上看,红箭-11导弹系统与俄罗斯“短号”反坦克导弹系统颇有几分相似,两者的相似度主要体现在:观瞄装置比较紧凑,上面应该集成了可在昼夜环境中观测目标的光学/红外夜视仪,以及向导弹指示目标的激光器;三脚架明显比红箭-8那种的要轻,这可能与系统整体的重量轻和重心低有关;可能采用激光驾束或红外成像制导模式。

外界猜测,红箭-11可能综合了红箭-9的破甲威力、射程以及红箭-8的便携性等优点,未来将成为中国陆军的主力中程反坦克导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