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兵体检淘汰率“爆表”,50年后中国几无可战之兵?

军迷圈
文|一号哨位
打响应征青年保卫战!
文 | 韩诗元
前不久,一则关于征兵体检淘汰率“爆表”的新闻刷爆网络。某市体检淘汰率竟然高达56.9%,要知道会去参加征兵体检的人,大多数都是认为自己体检能过关的。如果按全民普查来算,估计这个淘汰率更是高得惊人。
近年来,我军征兵体检标准不断下降,而体检淘汰率竟也屡创新低,许多老兵感叹新兵一届不如一届,到如今许多新兵新训结束,连器械二练习都上不去。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不免令人毛骨悚然——50年后,中国还有可战之兵吗?
以军检标准衡量体质,我们似乎正在输掉青年。
如果把应征青年储备视为一场军备竞赛,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输不起也不能输的战争。
......................一号哨位......................
1
去往人武部的火车上,某部兵员干事老吴很烦。
烦在今年再度接手了新兵任务,部署会上领导的嘱咐始终在脑袋里盘桓:这新兵素质真的是一年比一年差,今年啊,争取给单位挑点好兵回来!
起码,要严格控制身体患隐疾的新兵入营。
最后领导说到隐疾,让老吴着实有点汗颜。刚接手工作时不太懂行,导致有的兵军检过了,复检时却又查出了心肌炎;有的有家族精神病史,却因表现正常留了队。由于老吴把关不严,下连后这些人最终都成了拖油瓶,训练练不了,交又交不出,往往影响了整个连队的全面建设。
但抛开这些少数,更让老吴惋惜是看到的另一群年轻人:他们爱把头发染上颜色,手机不撒手,两眼总是布满血丝,甚至对父母脏话连篇。
在本想服役的年纪,即便是近年来军检条件被不断放宽,这些人还是因各种缘由被排除在外。
2
战友分享了一条朋友圈,是军报客户端推送的文章《一张应征青年不合格的体检表》,老吴看了很受触动。作为一个老兵,他觉得如今军检标准并不过分:又不是考核五公里,也不是看射击多少环,而是一个简单的心率、体重、肝肺和视力检查,可为何却有近半青年被拦在线外?
通过一些调查,老吴发现不少都是青年人自己的问题:睡懒觉吃甜食喝软饮料,早上不吃饭、久静坐状态,吸烟饮酒熬夜网游成瘾,作息时间不规律,以及缺乏锻炼等等。
与健康的运动相比,他们更愿待在教室里打一局王者毒药;与健康的饮食相比,他们更愿吃高热量的麦当劳肯德基;与健康的生活习惯相比,他们更愿在深夜里打开陌陌探探搜索附近人~
今天,这些问题正慢慢变成社会问题,严重缺少积极、健全与系统的监测与干预措施,不少家庭出于溺爱和放纵心理,管不住也不愿管。
3
而老吴却想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老一辈人亲身经历过战争,了解战争的惨痛,从军于他们而言意味着仇恨、生存和存在价值;而青年人仅能从前人口述、书本和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中了解战争,缺少直观感受,从军于他们更可能是家庭的期望甚至是物质和再就业上的考虑。
这种行为状态下的应征更像一次冲动后果,例行公事,短暂体验以及人生旅行。
缺少意义,出征便成了哀旅而非壮行。好比甲午战争中,中国老百姓送亲人上前线哭哭啼啼。而日本人出征时亲友宗族往往却把送迎兵卒出入营房当作莫大光荣,甚至以祈战死三字相赠。那光荣的程度,中国人中举人、进士不过如此。
相比身体上的问题,老吴觉得这些更值得警惕。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王朝的承平时期,大都是士可以徒步而致公卿,所以人贵之;兵荷戈而常流为乞丐,所以人贱之。在北京教历史的表弟告诉老吴,在战争观念的比拼中和平主义从来不敌尚武主义,但中国如今正在改变这种传统观念,就是要让军人职业受社会尊崇,受青年人追捧。
应该是这样!的确该这样!必须要这样!
4
今天的中国青年是中国和军队未来的主力,他们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决定了这个国家以何种状态走向未来。老吴很难想象,他们在这个年纪就患上脂肪肝,戴上高度眼镜,得上性病,身上的每个细胞和关节都运转不灵,关键还有“软骨病”。
对比老美,自1958年后,先后有10余位总统在推动国民健康和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推行了新的举措,比如通过筹建机构组织,举办学术会议,特别是军地双方的紧密联系,在很早的时候就为青少年树立了终身体育和健康锻炼的思想。
而我国,从中学到大学的完整军训体系,本可以为国防征兵培养庞大的预备兵员,并让青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事实上,许多学校不断缩减军训时间,每年军训季爆出来的新闻大多都是“开训动员多少学生晕倒”、“某地教官当众表白”之类的负面信息。何其可悲!
倘若青年素质持续下降,兵员战斗力不断降低,若干年后,我们的战士成为如今台湾地区的宝宝兵那样的话,国危矣!
当然,老吴也知道,这是一个整合国家之力才能做到的大事业,他更愿意相信中国力量,相信中国青年,相信全民健康仅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关于应征青年的保卫战中,中国绝不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