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母大修特点:工期长、投资大、确保最强战斗力

军迷圈
文|21世纪军工评论
2017年8月4日,“华盛顿”号航母(CVN73)开进纽波特纽斯造船厂(NNS),准备进行为期四年的“中期换料大修(RCOH)”。
何为“中期换料大修(RCOH)”?
是指美国核动力航母在50余年寿命期的中段,进行最为彻底和全面的维修及设备升级,通常在航母服役第23-24年进行。除了加注核燃料之外,从里到外、从硬件到软件,都要进行维修和更换。从字面理解:Refueling and Complex Overhaul (RCOH),就有“中途加油”、“复杂的”、“彻底检查”的意思。
可以说除了舰体结构之外,其余的一切都是新的,以确保它能继续服役25年。需要说明的是:该项工程特指“尼米兹”级,之前的“企业”号(CVN65)中途加注了三次核燃料,而之后的“福特”级已无需加注核燃料,只需大修其他设备。
2005年1月,结束大修的“艾森豪威尔”号(CVN69)离开纽波特纽斯造船厂。
10艘尼米兹级已经大修了5艘
它们的大修年份:“尼米兹”号(CVN68):1998-2001;“艾森豪威尔”号(CVN69):2001-2005;“卡尔·文森”号(CVN70):2005-2009;“罗斯福”号(CVN71):2009-2013;“林肯”号(CVN72):2013-2017。
2005年11月,“卡尔·文森”号(CVN70)开进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准备大修,远端龙门吊主梁上还刷着当时母公司的名字:诺斯罗普·格鲁门。
中期换料大修(RCOH)工期长、投资大,与新建无异
大修平均工期为46个月(3年零8个月),本号之前曾撰文指出:美国迄今为止的12艘核动力航母,从安放龙骨到下水,舰体工程平均用时42个月(三年半)。也就是说,除去结构模块在工厂生产的2-3年时间外,大修工期比新舰的舰体工程都要长。
2006年,大修期间的“卡尔·文森”号(CVN70)全面更新舰岛和岛上设备。
从投资角度看,我们取一个中间值来对比:以2009年8月开始大修的“罗斯福”号(CVN71)为例,它的大修工程合同金额为24亿美元,与之相比,1993年开工的“杜鲁门”号建造成本是45亿美元,2003年开工的“布什”号的建造成本是62亿美元。可以说,除去舰体连工带料的投资,大修几乎相当于建一艘新的航母,这也说明了航母大修工程之复杂和彻底。
2009年9月,开进船厂的“罗斯福”号。
大修后的航母,战斗力不是恢复到新建水平,而是大幅增强
我们通常对民用机械设备、比如汽车的概念是:大修后要尽量接近新购设备水平。但对航母来说,大修不是恢复到新建水平,而是大幅增强。原因很简单:一艘核动力航母要服役50年以上,在这个漫长过程中,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每次例行保养时都会应用最新的成熟技术或设备,这样才能分摊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成本。大修也不例外,而且舰体结构足够坚固,空间冗余度足够大,可以支持任何设备的升级。
而且,“尼米兹”级的10艘舰并非都一模一样,而是分了3个子级:尼米兹子级(舷号68-70)、罗斯福子级(舷号71-75)、里根子级(舷号76-77)。每个子级都有重大的改进和升级。以至于在“罗斯福”号(CVN71)建成时,就有观点称它已和尼米兹号有了重大区别,足可以另设一级,但美国海军坚持称它们都是尼米兹级。换句话说,已经大修过的5艘尼米兹级的战斗力,至少都已经达到了“里根”号的水平。今年4月大修完毕的“林肯”号,与“布什”号是一个等级。
大修不仅是船厂的事,也需要全舰动员
2007年4月大修时的“卡尔·文森”号,下面是船厂的工人。从工作牌上发现,站立者是“卡尔·文森”号上的飞行员。
同样是“卡尔·文森”号,舰上的专业军士在缝纫机上刺绣各个舰载机中队座椅上的座套。
之前本号撰文指出:美国航母在新建和大修期间,都有两任舰长,确保一组人马熟悉新建,另一组人马熟悉大修,而且在新建和大修期间,随时有上千名舰员和船厂的工程师一起工作,每过3-6个月,再进行大范围的人员轮换,全程参与到航母全寿命期的各个阶段中。
2014年大修期间的“林肯”号更换舰岛和岛上设备。
大修也不能代替平时保养
2005年7月,“华盛顿”号(CVN73)进入船坞更换螺旋桨推进器。
2011年5月3日,尼米兹号在一次入坞检修和设备升级完工之后,正值其服役36年纪念日,舰员在舰体上签名留念。
美军航母在每次部署后都要进行例行保养,短则4-6个月,长则12-18个月,项目也五花八门,比如升级海水淡化设备、更新消防系统、升级甲板等,也可能是更换螺旋桨、大轴、蒸汽弹射器等,以此确保航母在高强度部署情况下,始终保持一流的工况和作战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