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当战机遭遇动物克星,飞机的死敌——老鹰

军迷圈

关注

文|四代重歼

老鹰也叫鸢,是小型猛禽,雄鸟体长21~54厘米,雌鸟体长64~91厘米,雌鸟比雄鸟大。老鹰性情凶猛,嘴呈黄色,上嘴弯曲,脚强健有力,趾有锐利的爪,翼大善飞。在动物世界里,鹰是一个科的总称,分有许多不同的种类。

无人机,是一种由无线电遥控设备或由自身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执行作战任务的非载人飞行器。无人机于20世纪60年代初就应用于军事侦察,并在历次战争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越南战争中,美军虽然出动了3000多架次无人机实施战场侦察,但是其中有1000多架次没有安全返航,不见踪影。在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采取以无人机诱骗叙军地空导弹的制导雷达开机的战术手段,使用空对地导弹摧毁了叙军的19个"萨姆"导弹阵地。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出动了无人机在伊军前沿阵地上空昼夜侦察,提供实时图像,引导地面部队摧毁了伊军阵地。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了"先锋"、BQM-74等多种无人机,为战区和各部队指挥官收集和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以各种编队形式模拟盟军各种轰炸机信号,诱骗伊拉克防空系统的雷达开机并发射导弹,致使伊军防空阵地短时间内就全部瘫痪。在波黑战争中,美军使用了"捕食者"侦察无人机,监视塞族重武器撤出萨拉热窝,并为参加空袭的飞机提供了大量的目标数据。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出动了100多架无人机,执行战场侦察与监视任务,为美军78天的空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美军打击塔利班作战中,美军首次使用无人攻击机,携带武器用于实战。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捕食者"无人机表现优异,在"无人区域"巡逻时借助机载激光目标指示仪,照亮目标,引导导弹攻击目标,RQ-1"捕食者"无人机共攻击并摧毁了12个地面目标,包括防空导弹连、导弹发射装置、伊拉克电视台雷达和卫星设施等。整个战争中,美军共动用了约50架无人机,主要是RQ-1"捕食者"、RQ-4A"全球鹰"和RQ-5"猎手"。

可以说,无人机作为异军突起的"新生力量",已由"侦察保障"逐步演变为"进攻主角",不仅有效补充卫星侦察等手段的不足,也能执行远程侦察、边境巡逻、目标识别、电磁干扰、物资运送、精确打击和毁伤评估等多样化作战任务。在未来战场上,无人机更能替代常规战机,成为未来空中作战的主力航空武器装备之一。

任何武器都有其克星,无人机也如此。老鹰本来是空中飞行动物,是飞机的死敌。飞机等飞行器在天空中与飞行的鸟或鸟群之间因物理相撞所造成的事故,称为"鸟撞",也被通俗地叫做"飞鸟撞飞机"。当鸟与飞机相对而行时,虽然鸟的速度不是很大,但是飞机的飞行速度很大,这样对于飞机来说,鸟的速度就很大。速度越大,撞击的力量就越大。比如一只0.45千克的鸟,撞在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的飞机上时,就会产生1500牛顿的力,要是撞在速度为每小时960千米的飞机上,那就要产生21.6万牛顿的力。如果是一只1.8千克的鸟撞在速度为每小时700千米的飞机上,产生的冲击力比炮弹的冲击力还要大。所以浑身是肉的鸟也能变成击落飞机的"炮弹",更何况老鹰了。因此,鸟撞自从人类发明飞机以来就开始出现,并且随着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宽体客机等大型喷气式飞机的广泛使用而逐年增多。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1万次鸟撞飞机事件,国际航空联合会已把鸟害升级为"A"类航空灾难。世界上因飞机撞鸟发生飞行事故最早是在1912年,在美国加州的沙滩上,一只海欧飞进了一架刚起飞的莱特飞机的控制系统,飞机坠入大海,从而开创了鸟撞飞机的先河,鸟害从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二战期间,驻太平洋海岛的美军,先后有数十架飞机被鸟撞击后坠入大海。谈鸟色变的美国空军,把鸟害当作飞行安全的首要"天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犯。美国有一个机场建在岛形基地上,与之配套的防海鸥设施共花了7亿美元。特别是二战中,美军为了夺取太平洋的制空权,要在一个荒岛上建立一座雷达站。一天晚上,美军派出一个特工侦察小组,先悄悄登岛选择位置。当他们的小艇靠上海岛滩头,突然"嘎嘎"传来一阵恐怖的叫声,接着数以千计的信天翁,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惊动整个荒岛,成群结队向侦察小组开始了进攻。这些海岛怒目瞪眼,尖叫着,排成方阵,用嘴啄,用爪抓,用翅膀击打,一齐向岸上挤去,把侦察兵一个个挤下海去;更有甚者,有的信天翁飞到小艇上,把小艇也翻沉了。此后,美军在荒岛上开始修筑公路和机场。可是信天翁还是出来捣乱,经常在飞机升空时,信天翁也有意撞击,把螺旋桨和发动机撞坏,使飞机坠落在地。这场人鸟之战几乎没有停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现如今,老鹰撞击先进军用飞机举不胜举。1995年9月22日,美国空军的一架E-3"望楼"式预警机从一个空军基地的跑道上腾空而起,进行例行的飞行训练。只见这架E-3起飞后不久,就像一个喝醉酒的醉汉,一头从空中栽了下来,坠毁在跑道头上,机上的人员全部遇难。事故的原因在哪里呢?美军经过调查发现,在E-3起飞后不久,可能有几只正在空中飞翔的鸟撞到了E-3的发动机上,E-3的发动机顿时失去了动力,无法正常工作,飞行人员竭力抢救,仍无济于事。2013年8月16日上午,英国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西蒙·爱德华兹和他的飞行指导伊恩o威斯顿,驾驶塞斯纳152型教练机,在离地近300米的高空飞行时,撞上一只正在飞行的秃鹰。此次"撞鸟"事件发生在英国约克郡赫尔市的林利山机场附近,当时飞行员西蒙正准备降落,突然感到一股大风,伴随着大量羽毛和有机玻璃的碎片。仔细一看,飞机挡风玻璃上有一块巨大的破洞,而他们座位后面的包裹架上,则躺着一只可怜的秃鹰。虽然有些惊恐,但已有两年驾龄的西蒙很快冷静下来,平安地降落到机场,避免了坠毁。而飞行指导伊恩也仅手部有轻微割伤。为了避免或减少鸟撞事故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失,航空界除了采用原始的单纯靠人工驱赶、鸣枪示警、设立拦鸟网或围墙等驱散鸟类的办法之外,还发明了各种从鸟类的视觉、听觉、食性等方面入手的各种先进设备。

然而,世界上的鸟类数以亿计,辽阔的天空是它们展翅翱翔的广场,无垠的大地是它们栖息的住所,面对人类不断扩展的对空间的占有,鸟类是绝不会自动地放弃自己的领地的。因此,人们在与鸟类"对抗"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鸟撞的发生需要进行综合防治。要从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观点出发,加强对鸟类的种类、习性、数量变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对已经发生的鸟撞事故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尤其是在机场的选择、设计、施工及环境管理中都必须充分考虑鸟撞问题,利用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鸟撞事故的发生。此外,有的国家军队开始训练老鹰去撞击飞机,组建空中老鹰部队,让其在空中作战中充当急先锋,拦截撞击对方飞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