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将长期面临日本的干扰纠缠

军迷圈
文|华语智库
进入8月,日本在涉华问题上的表现令人关注。
8月6日,公布2017年版的《国防白皮书》。这个长达563页的白皮书,用了34页说中国,“中国威胁论”的调门和2016年的版本有一些新变化。如在总论日本安全威胁时称,“中国持续性地在南海和东海推动自己单边的领土、领海主张,日本对此强烈担忧”,新加入了“持续性的”和“强烈”两个词。白皮书还在四方面渲染中国威胁:一是“辽宁号”编队远海训练及首艘国产航母下水;二是中国海军动向;三是中国军机东海活动区域扩大;四是中国南海基础设施建设等。白皮书全文提到“中国”这个词超过了1100次。
8月15日,日本战败72周年纪念日。首相安倍在“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上的发言中,连续第5年不提日本对亚洲各国“加害”责任和“反省”。并把日本今天的繁荣和这些“战殁者”联系起来。一大批日本政客继续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安倍则以“自民党总裁”的名义献上了祭祀费。
8月17日,特朗普上台后的首次美日安保2+2会议在华盛顿举行。会上讨论了朝鲜半岛危机,而重点则是中国。会后发表的美日安全磋商委员会联合声明,重申《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并对南海局势提出所谓的“严重关切”。
日本极度忌惮中国崛起
中国海警船巡航钓鱼岛
这种焦虑心态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国际格局和地缘政治变化的因素。从历史上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率先进入工业化,自视和西方同为列强,同是海洋国家,对中国这个尚处在农业社会的文化养母,由歧视、傲慢逐步变为觊觎、蚕食。甲午海战的大获全胜,坚定了吞并中国的野心,进而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尽管日本最终成为战败国,但其傲慢、歧视的心理根深蒂固。正因如此,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综合国力的全面超越,日本感到极度不适应。
从国际格局和地缘政治变化看,中国越来越占据国际视野的主要位置,不仅正在改变亚太战略格局,也在影响全球战略格局。日本再不可能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引领亚洲经济,发挥世界性的影响力,一些政客恢复昔日帝国荣耀的梦想已经破灭。由于拒绝反省侵略历史,极力否认战争责任,日本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加剧了右翼势力的罪恶感和恐惧感,并以此心态揣度中国。有这样一个日益强大且是日本侵略战争最大受害国的近邻存在,强烈忧虑将来可能面对的历史清算。
基于以上原因,把中国作为战略对手和假想敌,制造麻烦、设置障碍以迟滞中国的发展,已成为安倍政权不加掩饰的战略目标。即使换了其他人、其它党,中日关系出现逆转的可能性也不大。
日本将长期多方向干扰、纠缠中国
日本民众反对安保法
首先,解除“和平宪法”的禁锢。
安倍上台后,通过了新安保法,解禁集体自卫权,确立了“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而安倍的最终目标,则是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让日本成为能够参与和发动战争的“正常国家”。尽管现在安倍 “丑闻”缠身,支持率已降至30%以下,能否在2018年大选中连任还是未知,但安倍一定会在修改“和平宪法”上进行最后一搏。一旦目标实现,日本将扫除了成为“正常国家”的最后障碍,从“战败国”的刑架上松绑,变自卫队为国防军,名正言顺的、平等的参与美日同盟,对中国进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全面围堵。
第二,发展军事力量抗衡中国。
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海空军突破岛链远海域、远空域训练,成为日本渲染中国威胁、发展军事力量的借口。日本自卫队实际上已经是一支现代化军队。其军费连续5年增长,军备扩张是冷战后的较快时期。如购置、部署F-35四代战机,建设拥有4艘准航母、6艘宙斯盾舰在内的160艘规模的庞大舰队,新组建了海上自卫队陆战队。日本自知难以抗衡中国,必须借助美日同盟。值得关注的是,日本一方面紧拉美国,另一方面加快自卫队力量建设,引进陆基宙斯盾反导系统,谋求更多进攻性武器,目的是要提高自卫队体系作战能力。日本正在推进由军事上依赖美国,到军事上协助美国,再到双方军事合作这样的转变。
第三,钓鱼岛争端随时可能升温。
钓鱼岛是中日正面冲突的爆发点,临近的宫古水道是中国舰机经常出入的通道,为此日本不断强化西南方向的军事部署。除在域内岛屿部署对舰、防空导弹外,去年初,日本组建了第9航空团,为那霸基地的航空自卫队第83航空队,增加了204、304两个战斗机中队,目前正在那霸基地修建第二条飞机跑道,以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负责钓鱼岛海域的日本海警第11管区,配备小口径火炮地海警船,其数量、吨位都远超其它管区。近日,在钓鱼岛附近空域,日本2架F-15战机与美国两架B-1B战略轰炸机进行联合训练,重点演练攻击科目,显然是在向中国示强。目前,伏季休渔结束,大批中国渔船会到钓鱼岛临近水域捕鱼,日本已派出大批海警船应对。由于中国海警船、公务船钓鱼岛巡航、护渔的常态化,中日舰船对峙、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第四,挑拨中国东盟关系搅动南海。
8月6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中国-东盟10+1外长会上,顺利通过了《南海行为准则》框架文件(COC),这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就南海问题磋商取得的重大成果,表明走向稳定将是南海的大趋势。然而会上也有另一种声音,主要来自域外国家,其中日本是最积极的一个。日本新任外相河野太郎先是和美澳外长发表联合声明,谴责中国南海岛礁建设。而后又单独发表讲话,声称日本对南海问题严重关切,强调南海国际仲裁的重要性。日本不但在公开场合搅局南海,线下功夫下的更多。比如,寻找各种理由,派舰船进入南海显示存在;向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域内国家低价或免费转让二手P-3C巡逻机、巡逻船等,投资南海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目的是挑拨中国与域内国家的关系,积极配合美国搅动日趋平静的南海。
第五,支持“台独”逐渐走上前台。
以蔡英文为代表的“台独”政客,具有强烈的“日本情结”,把日本和美国同等视为靠山。较长时期来,日本深知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对台关系总体保持低姿态,对“台独”的支持主要是“小动作”和“擦边球”。近来,日本对“台独”的支持逐步走向公开化、台面化。今年3月,日本打破1972年中日建交45年的禁忌,派总务副大臣赤间二郎以宣传日本观光活动为名,公开到访台湾,提升日台官方关系。日本还在年初,把日本驻台民间机构“公益财团法人交流协会”,更名为“公益财团法人日本台湾交流协会”,被“台独”势力称赞日本为台湾“正名”。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台湾当局正在搞“潜舰自造”,日本有可能秘密提供技术支持。
第六,助力军事同盟围堵中国。
目前,日本参与了中国周边的三个同盟,即东北亚的美日韩同盟、南海的美日澳同盟以及太印两洋的美日印同盟,这三个同盟由美国主导,日本则发挥着穿针引线、添油加醋的作用。日本2017年《防卫白皮书》中称:应该与日本有共同价值观的韩国、澳大利亚和东盟有关国家及印度进行合作。日本积极践行此道。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夸张地表现出对朝核危机的担忧,积极制定拦截朝鲜导弹计划、组织防空演习等,渲染紧张气氛。美日澳同盟主要是利用南海问题挑战中国,不时在国际社会共同发声批评中国,积极配合、参与美国南海的“航行自由”。美日印同盟碍于印度尚未公开放弃不结盟政策,目前正处在一个成型期。2015年日本成为美印“马拉巴尔”演习的成员国,演习地点也由印度洋扩大到西太平洋。今年的演习声势浩大,三国均派出了本国战力最强的航母和准航母。日本就是要通过演习强化美日印关系,实现安倍的“印太战略构想”,在中国的西南方向增加制衡力量。
中国应以“两手”对“两手”
在东盟外长会上,王毅外长会见河野太郎外相时指出,日本“不能总是当面希望改善关系,转过身又到处给中国找麻烦。”总的看,日本对华策略采用软、硬两手,并具有“软的更软、硬的更硬”的特征。对此,中国也应持此道,以“两手”对“两手”。对日本改善对华关系的表态以及相应的行动,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居心,都应持欢迎的态度,恰当回应。对日本坚持错误史观和对华的种种干扰、纠缠,则应坚决的给予揭露和应对。
一方面,重视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中日老一辈领导人开创和倡导的中日世代友好的思想,在目前日本国内集体右转的大环境下,仍有现实意义。日本战败72周年纪念日期间,NHK电视台公开播映纪录片《731部队真相》,打破了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宣称“731部队不存在”的谎言,反映出在日本,仍有相当多的媒体、团体和民众,并不盲目追随右翼势力。日本有50%以上的民众反对安倍修改“和平宪法”。发展中日两国民间团体和民众的友好往来,做好宣传工作,对中国赢得国际信誉和政治主动,对遏制日本国内的极右势力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加快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应对日本干扰、纠缠的最强硬一手,就是要保持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足够的战略定力,不为小的干扰所动,不因一些局部困扰打乱既定进程,集中精力解决好国家发展问题。时间不在日本一边。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越强,日本与我的差距越大,日本的干扰和纠缠就翻不起大浪。
作者:马诚(环球战略智库高级研穷员)
来源:环球战略智库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