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鹰为什么飞得高、飞得远?只因有颗大心脏

军迷圈
文|21世纪军工评论
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的RQ-4“全球鹰”项目启动于1995年,首飞于1998年,目前已是美国空军乃至全世界最为先进的无人机,迄今已生产了42架。
RQ-4“全球鹰”Block30/40机身长14.5米;翼展39.9米(波音737-800的翼展为35.79米);高4.7米;空重为6781公斤,最大起飞重量14628公斤。
“全球鹰”最大速度629公里/小时;巡航速度575公里/小时;最大航程22779公里;耐力:32+小时,升限18000米。
海军版的MQ-4C“人鱼海神”,迄今已生产了68架,由于其飞行时间远大于任何有人驾驶飞机,其机体寿命的设计值为51000飞行小时。
RQ-4“全球鹰”装备一台“罗罗-艾利森(Rolls-Royce Allison)”AE3007涡扇发动机。
发动机长度:2.705米;直径:0.978米;干重:719公斤;最大推力:6495-9440磅(28.9-42kN)。
AE3007发动机并非只装备“全球鹰”,事实恰恰相反,它更多装备的是商用和民用飞机,如赛斯纳“奖状X”公务机。
装备最多的机型是巴航工业的ERJ145系列喷气支线客机,该型飞机就已卖了超过1000架。
巴航工业“莱格赛600”系列公务机也使用AE3007。
AE3007也装备于巴航工业的RE-99预警机。迄今为止,已经有2200台AE3007为各型飞机服务。
AE 3007涡扇发动机的核心机来自AE1107C,也叫Rolls-Royce T406,装备著名的MV-22“鱼鹰”。它还有多款发动机装备于C-2“灰狗”、E-2“鹰眼”、C-130“大力神”等经典机型,在涡桨发动机领域,它是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在涡扇发动机方面也颇具实力。
罗罗旗下的艾利森发动机,纯正美国制造
事实上艾利森公司是一家纯正的美国公司,生产航空发动机的年份非常早且实力雄厚。1929年被通用汽车收购,在二战期间生产的航空发动机数量仅次于普惠公司和莱特公司,V-1710发动机生产了69000台,装备了洛克希德的P-38“闪电”、贝尔的P-39“蝰蛇”、寇蒂斯-莱特的P-40“战鹰”和北美的P-51“野马”,1995年才被罗罗收购,现属于罗罗北美分部。
“全球鹰”同款之“欧洲鹰”。
只有军方为一家客户的发动机是难以为继的
从上述实例能看出,航空发动机作为一种技术复杂的耐用工业品,也具有此类工业品的典型特征:任何一款发动机不但要承上启下,还要能衍生出多款产品,尤其要进入民用市场,否则难以支撑巨大的研发投入和高昂的生产成本。正如此,美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航空工业界的普遍共识是:“只有军方为一家客户的发动机是难以为继的”。
确实如此,目前全球顶级的航空发动机公司,无不是军民并举,而且它们的民用市场要普遍大于其军用市场,即便是著名的军用发动机型号,或者源自、或者衍生出著名的民用产品,或者共用一个核心机技术,仅靠一款发动机装备一款飞机且只有单一功能,无论如何都难以为继,厂家和用户都难受,而且长期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