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钢铁雄狮时代:从“坚强欧洲坦克挑战赛”到北约坦克装备发展

军迷圈

关注

文|萨沙

火药与钢铁的碰撞 从“坚强欧洲坦克挑战赛”到北约坦克装备发展

本文作者为八号坦克,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2017年5月,第二届“坚强欧洲坦克挑战赛”在德国的格雷芬韦尔训练场落下帷幕。这项被誉为21世纪的“银杯赛”的坦克对决是北约在“银杯赛”停办后第一次举办多国坦克比武。去年5月,由6位北约成员国和他们的坦克就参加了此次赛事的第一届比赛,他们分别是德国:豹IIA6;波兰:豹IIA5;美国M1A2 SEP V3;丹麦:豹IIA5DK;意大利:公羊;斯洛文尼亚:M-84。

而到了今年“挑战赛”参赛国和他们使用的装备分别是:获得第一的奥地利和他们的豹IIA4、第二名的德国和豹IIA6、第三名的美国和M1A2、第四名法国的AMX56、第五名乌克兰的T-64BV和最后一名的波兰(使用豹IIA4)。这项被北约媒体称为“战备抽查”的比赛,到底展示了北约装甲部队怎样的实力,特别是北约在主战坦克应用上的实力和战力,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坚强欧洲坦克挑战赛标志

从“银杯赛”到“坚强欧洲”看北约坦克发展

上世纪60年代,由驻德加拿大陆军第四机械化旅在北约装甲部队间发起的“加拿大陆军杯”是当是北约内部唯一的装甲兵坦克竞赛。又因为其优胜队伍会得到一个由银制“百夫长”坦克模型作为奖杯,又得名“银杯赛”。

美国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参加“银杯赛”,使得这项赛事成为了北约国家装甲兵最重要的一项竞赛。但是随着90年代冷战的结束,这项历史悠久的赛事因为西欧作战压力的缓解而停止。

“银杯赛”时期的比赛宣传海报,颇为讽刺的是虽然奖杯是英国的“百夫长”坦克模型,但是英国却一次都没得到过这个奖杯。

冷战期间,整个西欧平原都处于华约和北约交锋的前线,而面对前苏联钢铁洪流的威胁,如何建立一支能有效抵御前苏联机械化兵团的地面军队,特别是如何才能让自己陆军的主战坦克有效抵御前苏联装甲目标成为了西欧各国地面装备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对于处于冷战交锋中心的德国国防军来说,一款可靠且相对优秀的坦克就成为了急迫的要求。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为德国国防军撑起一片天地的,正是其自行研发生产的豹I系列坦克。

但是反观整个冷战期间的北约地面装备发展,特别是坦克的发展,有一个国家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就是现代坦克的诞生国,英国。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的地面作战并如大洋对面的山姆大叔那么光鲜。但是,英国人却做出了整个二战期间最优秀的一门反坦克炮,这便是英国的17磅炮。配合美国的M4“希尔曼”坦克所得的“萤火虫”坦克歼击车也在欧洲的战场上证明了17磅炮的优秀。

而在整个冷战过程中,又是一款出自英国人的坦克炮成为了几乎整个北约所信任和青睐的装备。这就是英国的L7式105mm线膛坦克炮。这门坦克炮在多数北约使用莱茵金属的120mm滑膛坦克炮之前一度成为了几乎整个北约内部最为优秀的一门坦克炮。装备了从德国的豹I到美国的M1等多款优秀的坦克。

装备了17磅炮的“萤火虫”坦克歼击车,作为二战期间最为优秀的一门反坦克炮,17磅炮甚至能对很多战后一代坦克造成威胁。

我国曾通过外交渠道获得过L7式105mm线膛炮,并自行开发了相关型号的火炮安装在59坦克的后续型号上并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在冷战后期,以T-64和T-72位代表的前苏联大量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进入苏军开始服役。整个西欧平原上,以豹I和AMX30系列为代表的主战坦克明显已经无法同装备125mm滑膛炮和采用大量复合装甲和新一代火控的前苏联坦克相抗衡。

而这一时期,北约的主战坦克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其一是之前的导弹制胜论导致北约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反坦克导弹和炮射导弹的研究上,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材力,更是浪费了至关重要的时间,使得北约在前苏联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和装备上领先了一大步。二是北约处于实战化角度考虑,希望在其成员国内推行一个所谓的标准坦克计划。即相关成员国共同设计,共同生产,共同装备相同的主战坦克,已达到在战时更加便于装备的量产和修整。这也就是著名的“MBT70”计划。但是,首先与不同国家不同的战术要求和国情特点,想要在北约内部推行一款“通用”坦克几乎是不可能的。一边是“MBT70”的推行无望。一边是苏联在东欧的钢铁军团。北约一时间陷入困境,分别开始针对自己的需求上马自己的第三代主战坦克项目。

同时,这个时期的“银杯赛”也摆脱了开始时只针对成员技术水平加以考察而忽视了技术装备特点带来的差距对成绩造成的影响这一点。开始逐步针对装备特点,加设了一系列的跟贴近实战的比赛项目。之前对这项竞赛并无兴趣的美军开始对这项赛事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参加了从1977年起的每一届“银杯赛”。由于“银杯赛”的举办地点一般选择在平原丘陵地点,这点同北约地面部队在欧洲面临的战场环境十分相似。“银杯赛”也成为了北约盟军间对陆军作战能力的一次评比。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银杯赛”历史上。有着强大实力的美国陆军仅在1987年凭借刚刚开始装备的第三代坦克M1拿到过一次冠军。而英国陆军更是在“银杯赛”的历史上,彻底颜面扫地。不仅成绩常年垫底,甚至出现过连续几届都是最后一名的尴尬情况。同样是1987年的“银杯赛”,英国派出了皇家骑兵团和刚刚列装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挑战者”这样强大的阵容。但是,扔无法摆脱垫底的命运。

平心而论,英国的“挑战者”系列主战坦克是一款非常优秀的主战坦克。其后的“挑战者”II型甚至保持了现代坦克最远击杀记录。“挑战者”II型凭借着“乔巴姆”复合装甲带来的强大防护能力和优秀的防护设计,以及L30型120mm线膛坦克炮优秀的射击精度,成为现代主战坦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挑战者”系列存在两个重要的先天不足。第一是其虽然采用了相对来说射击精度更好的线膛坦克炮,但其火控系统的设计思路落后于时代,火控系统远不及当下的其他第三代主战坦克。这一点从“挑战者”II型当年参加某国的装备竞标时用精度最好的坦克炮打出了最差的射击成绩这一点就可见一般。二是对于“挑战者”系列,特别是“挑战者”II型将近70吨的完全车重来说,其装备的1200马力发动机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这导致“挑战者”系列的机动能力一直不足。

英国人可以说是三代坦克发展中相对比价极端的例子了。不过,虽然在“银杯赛”这样的竞赛中表现不佳,但是“挑战者”系列的实战效果却是非常优秀的。当然,美国的M1系列的实战效果同样优秀。但是“挑战者”系列更优秀的防护设计,还是为其赢得了很高的呼声。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银杯赛”这样针对性极强的赛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特别是海湾战争后,整个北约的作战重心从西欧转移到了中东。“银杯赛”这一传统装甲竞赛就此画上了句号。

赛事不再,未来何去

虽然说“银杯赛”随着冷战的结束画上了句号,世界各主要国家对于主战坦克的研发却从没放下脚步。不仅仅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国土防御需求和战略发展,随着冷战的结束,军火贸易又成为了很多国家新兴产业。而坦克作为陆军装甲力量的中坚力量,自然也成了军火市场上的一大块蛋糕。如何从这块蛋糕上分得更大更好的一块成为了世界各国军事装备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在冷战中引领风骚多年的前苏联军事工业,特别是坦克工业,受到解体的冲击而一蹶不振。新型坦克计划迟迟不能展开,俄罗斯人把希望寄托在了由T-72深度改进而来的T-90系列。但是受限于自身穿甲弹技术的限制和T-72系列防护不足的无奈,T-90系列除了找到印度这样一个“冤大头”外,并没有什么更好的海外用户。

反观北约这边,德国人拿出了看家本事的莱茵金属120mm滑膛坦克炮系列。不仅装备了自己倾全国之力打造的豹II坦克,更是成为了北约各盟国最青睐的一款坦克炮。连一向清高的美国人也再一次选择了一款外国人设计的坦克炮作为自己引以为傲的M1系列的主炮。而豹II更是洗卷欧洲多个国家的军火订单,大有成为“欧洲战车”的趋势。而用户赞不绝口的口碑更是让这款坦克远销到北美和亚洲。成为现代军火市场上的一颗明星。

但是,对于坦克这个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不过百年时间的武器,其未来该如何发展,各国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认识。

一类是同美国和德国一样,在已有装备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如美国人推出的M1A2 SEP系列和德国人的“城市豹”系列。均是采用成熟的M1A2坦克或是豹II坦克,增加部分设备和改进配套系统而来。

美国的M1A2 SEP主战坦克。其整体还是在M1A2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信息感知传感器和部分可更换套件而来的一款升级产品。

另一类则如同法国,其推出的用来替换AMX30系列主战坦克的AMX56主战坦克则是直接跨进了所谓“战后第四代”主战坦克。号称拥有目前最为先进的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和最强电子环境感知能力的AMX56“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我们抛开关于“勒克莱尔”的各项负面报道不谈,其在信息化程度和传感器对人员的替代上,确实是为当代各国的主战坦克发展提供了一个标杆。特别是其强大的事态感知和信息获取能力,使得坦克这个作战节点在未来的信息化作战体系下成为战场指挥官的信息获取节点成为了可能。这正是面向未来信息化战场的作战特点,坦克这一传统装备需要作出的改变。

坚强欧洲,新时代的开启

随着由俄罗斯发起的国际军事竞赛系列比赛近年的火热,国际军事竞赛已经成了俄罗斯和其友好国家向外展示军事实力和武器装备水平的一个优秀平台。所以在2016年第一届“坚强欧洲”举办之后,就不断的有媒体将这两个赛事放在一起进行评比。

其实这两个赛事之间的可比性并不多。无论是“银杯赛”还是“坚强欧洲”,这一系列赛事本身都是以坦克排为最小作战单位,加上西欧地区特有的环境特点。这一系列的比赛更强调的是车组之间的配合和成员多方面的能力考查。而国际军事竞赛,特别是“坦克两项”,则更像是一个坦克的性能展示和人员素养的展示。在坦克两项中,速度是最为优先的评比标准,以至于射击成绩最后也是作为速度的一环计入了总成绩。这样的比赛同“坚强欧洲”的实战意味,更多的是一种军贸展示。

“坚强欧洲”挑战赛里没有“使出一切手段只为确保比赛合理”的裁判组,更多的是贴近真实战场环境的一些考核科目,无论是障碍跑,轻武器射击,甚至是战地维修和三防演练。这些都是坦克成员切实需要的技能,也是战场环境中可能会遇到的状况。这些都是十分值得我军在自己内部的评比中学习的。

精华,糟粕。何去?何从?

北约各国,在同华约国家半个世纪的较量中,都为如何建立自己的军队体系,自己的战略和战术目标究竟在什么位置上都有了自己的认识。而他们双方这几十年的竞争经验,对于我们而言有有着什么样的启示和影响呢。

首先就是,坦克作为现在战争地面作战的突击核心,其重要地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更加明确。而要发展出一款适合自身国情和战术特点的装备,不仅需要充分对自生的时局环境加以分析。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清晰的设计和发展思路。而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国家在装备的设计很研制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

长久以来,我们的人民军队一直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在物资匮乏时期或是我们的国防工业建设尚不完全的时期,艰苦朴素的精神让我们的战士用自己不断的练习来磨合装备,他们用自己的毅力来不断练习,来降低个人差异对装备使用的影响,更减少了因为装备先天不足对作战能力带来的影响。这个时期,是人员适应装备的一个时期。是因为客观条件和外界因素带来的无奈之举。

但是,当我们的坦克已经能轻松跻身世界前三,当我们已经能力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舰,甚至已经能设计生产自己的第四代战斗机时,我们依旧延续了人员适应装备这个现在看起来多少有些可笑的设计理念。

这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装备于人员在磨合上存在的客观问题的话。这是一种既危险,也十分不负责任的表现。人的能力时有限度的,而我们设计的装备是为了提升人的能力和限度。如果作战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适应装备,装备实用性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92式手枪作为我国的制式装备,其弹匣在安装时经常出现弹匣无法推送到位进而导致供弹不畅的尴尬情况。而厂家作为生产单位提出解决居然是为每把枪挑选配合情况最好的弹匣作为该枪的配套弹匣。不同枪械间不建议更换通用,可谓滑稽。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放弃艰苦朴素的传统,应该充分考虑人的主观特点和事实情况。不要一味地强调人员适应装备,而是应该适当的让装备来适应作战人员。

北约,特别是西欧国家在整个冷战时期都处于战争最前沿。他们对于地面冲突自然有着自己的看法。这里面对于我们来说,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装备发展一定要结合自身特点,结合未来可能出现的战场环境来开发装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