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起落架事故,苏27擦了点火星,F15迫遭解体

军迷圈
文|飞行二次元
一架飞机是成百上千复杂机械和系统的集合。毫不夸张地说,飞机是是人类聪明才智的物质表现,这就是为什么飞机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成为浪漫化身,使我们不由自主抬头向天空寻找飞机航迹的原因之一。飞机是为天空而生,但偶尔也须返回地面,这时就要露出飞机的脚——起落架了。但是,假使在该放起落架的时候发生了一点“意外”呢?
苏27无起落架着陆
1997年6月22日在斯洛伐克靠近奥地利边界城市布拉迪斯拉发举办的航空展上,俄空军“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参加了飞行表演。经过几次低空通场准备着陆时,编队中15号机的飞行员竟然忘了放下起落架!这架苏27以进气道下的挂架和腹鳍接地,在跑道上擦出火星、最终变成火焰和浓烟。飞行员急忙放下减速伞减速,即便如此苏27在冲出跑道后才停了下来。幸运的是飞行员没有受伤,飞机也没有起火。
F-15E损毁事件
同样是起落架事故,F15迫降之后,近处的沙坑是右翼触地处,坑里留下了翼尖碎片,响尾蛇导弹从挂架上跌落在沙坑外。远处是飞机的残骸,注意甩掉的雷达罩。
飞机右翼损坏严重,副油箱变形,“蓝盾”吊舱也掉了。恐怖的是整个机头部分扭转了 90 度,是否表明 F15E 的机体强度有问题?
小编看了很多关于苏系机的缺点与劣势,不知道苏27系列战机有什么相对F15的优势?
从比较来说,拿这俩比确也没错。最初设计定位都是重型空优战斗机,要求大航程、依托能量的高机动性、强调中低空和亚音速的格斗性能且兼顾高空高速截击性能,对能量机动(加速性、爬升率、稳定盘旋能力)和瞬时机动(俯仰角变化率、偏航率、滚转率、瞬时盘旋速度)都有很高要求(说F15不注重瞬时机动能力是片面的,只是侧重点有所偏颇而已),并要求能够装下当年美/苏所能提供的最先进的机载雷达和航电系统。可以说体现了美苏当年航空产业的最高水平。
抛开这两个系列各种繁杂的型号不谈(拿新型号的苏27或者F15去和对手的老型号比,说谁不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发射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能力、玻璃化座舱、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这样的比较纯属耍流氓,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流于主观,科技是在不停进步的,苏27和F15也必然是在不停升级换代的)。
要客观地比较这两个系列,需要从这几个方面:1、平台设计水平,2、武器和航电系统的整合能力,3、所属国的航空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
为什么是这几个方面?因为这就能够跳出具体型号(究竟是苏27SK、苏27P、还是苏35,是F15A、F15J还是F15SE)具体子系统单一性能(雷达、航电、武器、发动机这些只要平台空间足够,所属国工业基础雄厚的话,有朝一日终归能升级的,今天没有不代表以后不会有),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看待这两个系列。
1、平台属性,苏27和F15都是双发大型空优平台上开发出的系列(没有一磅重量用于对地攻击),属于大国重器(想想今天歼20的重要性),平台载体大,拓展空间广,强调大升阻比、高推重比、低翼载,先天具备极好的机动性(两台大推力发动机加一副大机翼、好比两匹良种骏马拉着台极轻的车,还不让多装货,不快才怪)所不同的是,苏27平台定型比F15晚了十年左右,可别小看了这十年(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可是世界战斗机领域大发展的十年,升力体机身设计、翼身融合理念、超临界机翼、前缘襟翼、电传飞控、超视距空战、瞬时机动等等等等,这些全新概念(今天看来当然没什么,当年妥妥的前沿科技)在F15诞生时,要么还在摸索中、要么还不成熟未有实践应用,加上山姆大叔被传说中的米格25吓得不轻(这里暂不展开叙述),急于将新一代战斗机投产成军。
所以开发F15平台的时候也显得保守(那些传说中的前沿科技也没来得及应用,先把飞机鼓捣出来装备了再说),机械飞控,无前缘襟翼、无翼身融合、座舱也是最原始的。这就给F15未来的升级改进带来了不小的限制,举个例子,在今天数字电传飞控遍地开花的时候,即使最新版本的F15SE或F15SA,连个模拟电传飞控都没有,不是不想加,实在是平台已经定型,从总布线改起,伤筋动骨,极不划算。
反观苏27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最早版本的苏27(量产型不是原型机),电传飞控、翼身融合、升力体机身一应具全,虽然子系统(雷达、座舱、发动机、武器)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得益于后发优势,加上当年大名鼎鼎的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的优秀气动设计,平台优势极为明显。
当然,不是说苏27平台十全十美,它有两个最大的缺陷,一是它的优点带来的,采用扁平的升力体机身设计,发动机挂在下面,升力特性十分好,对爬升和盘旋性能极为有利,但极大地削弱了机体的结构强度,对机身的结构和材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尽可能不增重的情况下补强结构,一直都是日后各型新版苏27改进的重点,偏偏苏联在钛合金和高强度复合材料方面又是瘸腿,所以苏27系列常出现大过载机动导致空中解体的事故,机体寿命也短,飞行员做大过载机动的时候也得小心翼翼,无法发挥平台的全面优势。
第二个缺陷也很致命,苏27采用了前缘后掠后缘小角度后掠的半后掠翼半三角翼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加上糟糕的结构布局,使得苏27整体刚度更低,特别在跨音速(M0·8到M1·1之间)区间尤为明显,造成著名的“跨音速陷阱”(采用类似布局的米格29也有),在跨音速区间飞行包线骤降,只能做过载不大于6G的机动,相当于二代机的水平。这个缺陷在苏27所有改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
第三个缺陷是采用宽间距发动机加升力体机身,俯仰操作特性非常好,但重心分散,滚转性能在三代机中几乎垫底。
2、武器和航电系统的整合能力。对于苏27和F15这样体积巨大且拥有两台大推力发动机的平台而言,这方面优势尤为巨大,较大的机体空间给装载大功率雷达和航电系统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而大推重比和高升阻比也为机体平台提供了多种任务属性的可能性,无论是改成空优机、或是炸弹卡车,都有先天的优势。这方面二者不分伯仲。
3、所属国的航空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水平。这一点决定了苏27和F15两个系列各子系统(武器、航电、雷达、发动机)的未来走向,拥有改进空间不代表有能力改进,战斗机毕竟不只是一个设计作品,也是各国工业和科技实力的体现。
平心而论,苏27诞生于苏联工业水平巅峰时期,所以设计师才敢于将各种新潮理念体现在平台设计中,以苏联当时的科技发展速度,今天解决不了的问题不代表明天解决不了,步子迈得大一点,平台设计得超前一点,这本没错,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苏联解体,俄罗斯各领域的科技发展近乎停滞,于是先天不足本打算后天大补的,结果杯具了。
比如发动机,当年的美苏航空发动机差距确实存在,但绝对没有今天这么巨大,今天美英的航发各种玩花,推重比10的、变循环的、三转子的,琳琅满目,F15依旧用F100/110是懒得换,不是没能力,饶是如此,最新型号的F100推比和推力曲线甩AL31F几条街毫无悬念。
反观毛子,都到T50了,还拿着三姨夫改来改去,本质上没有太大进步。再说材料工业,当年西蒙诺夫团队不是不清楚苏27平台结构偏弱,但放眼未来,有朝一日材料技术进步了,采用又轻强度又高的材料,那都不是事儿,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直到苏35,结构强度才算勉强解决,实在毛子实力不济,人才流失,技术发展停滞,今天的俄罗斯,复合材料和钛合金工业不知世界几流,且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改进乏力了。
再说雷达,八十年代苏联雷达纵然糟糕,与美帝好歹不至于有代差,今天西方各国机载AESA雷达已成新机标配,苏35装个PESA雷达还在各大航展招摇撞骗,实在心酸……至于计算机、数据链、整体防空系统,俄美差距越拉越大,已非一两代人能追回来了。
总的来说,苏27系列诞生于苏联航空工业和综合国力最巅峰时期,且有后发优势,又出自苏霍伊团队和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的天才设计,其平台较早年保守设计的F15更优秀。但由于俄美整体工业系统和综合国力的差距,这两个系列的发展处于严重不对称状态,所以导致同时代的苏27总体作战能力弱于F15,且差距越来越大。但这不是这两款飞机的设计完成的。
可以假设,如果苏联/俄罗斯有美国的工业体系,或者苏27是美国开发的,结果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