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中国与印度在冲突?背后还有他的布局套路

军迷圈
文|军武次位面
原标题:只是中国与印度在冲突?背后还有“中国人民老朋友”的布局套路

中印对峙的背后,可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美国在亚洲的国家利益在于防止任何一个大国,尤其是一个敌对国称霸亚洲大陆。——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洞郎地区:中国与印度的洞朗的对峙仍在升温。
北京:权威机构一再警告印度撤出洞朗。
新德里:一方面表示用谈判方式解决,同时又迟迟不肯撤军。
中国网民:言论十分激烈,再加上《战狼2》的热映,民众普遍希望能“教训”一下印度。

▲曾经的中印联合演习
不过,世界的局势往往没有我们想得那样简单。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多变,还有外部势力的干预。美国、俄国、日本等大国对于印度态度暧昧,中印交锋的背后往往有其他大国的阴影,大国的博弈不仅是实力的对比,还有对于未来格局的深刻思考。

▲中印的博弈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简单
在亚洲维持某种均势,防止亚洲出现统一的强大政权,维护美国在亚洲的利益,这正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对于美国在亚洲的战略设计。今天军武菌将基辛格的部分见解进行摘录,我们可以一窥美国在亚洲的整体战略,以及中印背后潜藏的多个大国的博弈。
1、基辛格眼中的美中关系——共同利益下的新型大国关系
美国是动用一切手段尽可能长地拖延中国崛起为一个世界大国呢,还是设法建立一种与所有国家合作的亚洲体制?这种体制既不假定任何一国天生具有侵略性,又有足够的弹性可以抵制任何一国的霸权野心。
世界上无论那一个地区,都或多或少地面临以上问题,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与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中国在新世纪的某个时候最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不过我认为前四分之一世纪不太可能。

▲亨利·基辛格
1969-1972年担任尼克松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1972-1977年担任国务卿
卸任后长期担任美国政府智囊
中国的外交政策是耐心的,从长计议的。对北京来讲,地缘政治的挑战不一定意味着征服四周的邻国,而是防止它们结成一伙对付中国。向美国挑衅更是不符合中国领导人的利益。其实无须假定中国怀有善意和永远爱好和平即可断言,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谨慎的中国领导人不会轻易地冒与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对抗的风险。再者,国际经济体制事关现代中国的重大利益,利害之大远非苏联能比。中国有充分的理由不去触动亚洲现状。

▲中国的GDP已高居各国第二
约占世界总量的15%
倘若中美发生冲突,中国的所有邻国会伺机而动,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中国来说,依循自古以来的治国韬略之本——远交近攻——方为完全之策。在这一构想下,美国成了中国在地缘政治上的一种选择,甚至是一种潜在的安全网,而不是一个夙敌。

▲尼克松(中)与基辛格(右)会见
埃及外交部长伊斯梅尔·法赫米
问题不在于是否应当抵制中国称霸亚洲的企图。中国若是称霸的话,当然要加以抵制。但当中国尚不具备称霸亚洲的能力时,仅仅为了对抗就采取一种对抗的战略目的又何在呢?谨慎的,美国领导人应当一面避免煽起中国的民族主义,一面通过短暂地对中国施压而获益。就算一场新的冷战不可避免,我个人并不同意这种假设,一项明智的美国政策应当寻求把冲突的责任推给北京,以避免美国的孤立。

▲美国总统福特与基辛格
中国若能继续保持国内的凝聚力,势必会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从而更有能力挑战美国。但它不是唯一的新崛起的大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中国一样,也具有类似的选择,而且在某些方面障碍还要少些。美国是否要把防止任何国家崛起为一个世界强国作为自己的安全政策?这样做会使它成为世界警察,最终招致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2010年奥巴马与基辛格、克里、奥尔布赖特
等人商讨削减核武器问题
美国对华政策应当摆脱陈词式的口号。问题不在于应给美中关系加上什么标签,而在于能给予它什么样的内涵。两国发展合作关系不是一方施予另一方的恩惠,而是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美中之间需要开展永久对话,因为它是建立一个更为稳定的世界的最佳途径。即使谈不成,至少对美国人民及美国的盟友也有个交代。
2、基辛格眼中的美印关系——制衡亚洲的重要一环
在新加坡到亚丁这条弧线上,美国与印度的利益大致相同,谁也不希望看到伊斯兰教原教旨派势力控制这一地区,不过两国的动机不同。就其国内政治而言,印度对阿富汗原教旨派的担心甚于对伊朗原教旨派的担心,沙特阿拉伯在财政上资助穆斯林中的原教旨主义者令它忧心忡忡。至少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印度可以在美国与海湾地区激进分子之间扮演一个潜在的调解人角色。只要对美国能够容忍的程度有清楚的认识,印度的这一角色有可能有利无害。

▲与美军进行联合演习的印度山地部队士兵
印度与新加坡之间的地区也属于同样的情况,随着中国的一天天强大以及日本自信心的增强,这一地区有可能会出现三角竞争(印度尼西亚若能恢复稳定,就是四方竞争)。美国的首要利益在于避免其中任何一方称霸。这是一个典型的如何保持均势的问题。只要印度不因它日益强大的军事实力而头脑发昏,美国又有能力为这一地区指定一项均势政策,美印之间是存在着密切合作的条件的。

▲印度是美国在亚洲实行制衡战略的重要一环
在北边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美国没有任何国家利益值得它卷入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边界争端,只要中印双方均不试图用武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不应冒损害与中印任何一方的风险。这是个典型的例子,显示美国需要知晓自己的利益止于何处。

▲印度从美国购买的C130运输机
只有当中国或印度企图控制对方时,中印关系才影响到美国。克林顿政府曾与中国一道反对印度的核武器计划,美国应避免这种做法。美国切不可暗示,印度次大陆存在着某种形式的核监护制。印度声称,它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遏制中国。认可印度的立场同样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印军从俄罗斯购买的苏30战机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所以要试验核武器,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险恶的地区内,绝不会把国家的生死存亡寄托在其他国家的告诫之上,而且这些国家也把核武器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手段。美国有充分的理由促进核不扩散的目标,而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总理追求各自的核目标同样不无道理。
因此美国应当改变政策,不再迫使印巴放弃各自的核武器计划,而是把它们作为伙伴吸收进一个在核武器问题上采取克制态度的体系,从而缓解南亚紧张的政治局势。美国与印度还有其他共同的利益,不应因过分强调核问题损害这些利益。在一个冷战后的世界里,美国与印度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3、美国的亚洲战略——共同利益下的相互制衡
美国在亚洲的国家利益在于防止任何一个大国,尤其是一个敌对国称霸亚洲大陆,带动亚洲国家为全球繁荣作出贡献并缓和亚洲国家之间的冲突,不把其中的任何一国当做夙敌,除非改国的行为逼得美国别无选择。

▲基辛格与美国总统里根
美国防止任何称霸亚洲的威胁的最佳办法是保持军事上的优势,武力捍卫亚洲的均势首先意味着,亚洲国家必须维持需要捍卫的均势,而确保这一点需要在政治上做出比在欧洲更艰巨的努力。
美日同盟仍然是美国亚洲政策的基石。美国必须确保日本领导人知晓,美日关系是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关系,日本对美国政策的制定有重大的发言权。

▲美日同盟是美国在亚洲政策的重要基石
美国同样需要与印度进行类似的认真对话,尤其是对从新加坡到亚丁湾这一地区而言。美国的利益主要涉及地缘政治方面,而印度对本国人口中伊斯兰势力的蔓延同样关切。美国最不放心的是伊朗和伊拉克,而印度更关心阿富汗以及沙特阿拉伯对塔利班政权的资助,美印之间存在着进行建设性战略对话的条件。

▲2013年与美军进行联合军演的印军廓尔喀营士兵
美中两国关系只有基于对共同利益的认识,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没有多少平等地与相当于自己实力的大国长期打交道的经验,但舍此之外又别无他途。随着中国的发展,它关心的国际问题会越来越多,美中两国必然会在中亚、中东——尤其是伊朗和朝鲜等地区发生碰撞,对抗只会造成两败俱伤。美国先选择对抗不会得到任何好处,因为在任何可预见的情形下,它都握有一手好牌。

▲基辛格与美国总统特朗普
美国必须小心地与亚洲涌现出的不同政治集团周旋,既要执着,又要有一种长远的观点。美国必须继续留在亚洲,但不能显得颐指气使。它应当在对付种种威胁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同时又避免使自己成为每场争端的焦点。——以上部分资料摘自基辛格著作《美国的全球战略》

▲印度已成为仅次于沙特的美国军火第二大买家
美国虽然与中国远隔重洋,但美国的帝国特质使他们把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为了维持美国在世界的霸权,势必要确保对于亚洲的强势影响,防止亚洲出现一个过于强大的、与美国敌对的政权。
因此,中印冲突的背后还有美、俄、日等国的战略利益,我们看待大国的博弈不妨多一些冷静客观、少一些盲目口号,从全局战略着眼,从未来发展思考,或许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鹤蚌相争,得利的究竟是谁?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孙子兵法·谋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