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中印对峙50天 中国的抗议份量几何?

军迷圈

关注

文|华语智库

中国外长王毅就中印边境对峙强硬表态:印军老老实实退回去!(图源:VCG)

中印边境对峙已经50天,这50天里中国方面进行了多达67次的表态,抗议印度军队侵入中国领土,同时要求印度军队撤退到印度领土一侧。面对中国多达67次的表态,以及多次的军事演习,印度方面似乎并没有撤军的打算,甚至与中国展开了舆论战。

至少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外交抗议似乎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面对中国方面的抗议,印度并没有放在心上,尽管中国方面表示要坚定维护自己的主权,暗示如果外交不起作用,中国将采取军事手段,但印度方面依然没有撤兵打算。

外交抗议的效果

此次中印对峙中,尽管中方多次表达抗议,但印度方面一直无动于衷。其根源在于,印度并不接受中国的抗议。尽管中国方面是苦口婆心、先礼后兵,但在印度看来,似乎忽视中国的抗议并不会有太大后果。

新中国成立后,在1960年代、70年代分别与印度、苏联、越南发生过边境冲突。然而这些边境冲突都是在中国严重抗议无效之后被迫采取的行动。

20世纪60年代,印度不断挑起边境事端,中国方面进行了上百次的抗议,但印度方面依然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60年代初趁中国因严重政策失误和自然灾害而蒙受罕见饥荒之机,印度出兵,中印之间在边境进行了一场战争。1970年代越南屡次在边境地区挑起事端,并且由于苏联与越南的军事同盟的存在,越南并不在乎中国的多达百次的外交抗议,最终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对印度表达抗议(图源:中国外交部官网)

中国方面在涉及边境冲突之时,但对方国家或许并不能充分理解这种抗议,单纯的外交抗议或许也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印度的逻辑

印度此次挑起边境对峙,背后有其深刻的思考和计划。从目前各方公布的消息来看,印度此次挑起边境对峙可谓有备而来。印度并不是希望中印之间发动战争,而是通过对峙达到自身的战略目的。

印度并不希望中国在洞朗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为中国在此修路,将会加强中国在边境地区的投送能力,同时在这一地区对印度形成战略威胁,这是印度所不希望看到的。

但是,由于中国的克制与忍耐,并没有被印度方面所接受,有的印度官员甚至认为中国方面的克制是一种软弱,反而令印度变本加厉的在中印对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中国的外交抗议虽然表达了中国的不满与要求,但总被不少民族主义者认为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外交抗议能否管用,更重要的是需要国家硬实力的支撑,并且需要让对方认识到自己敢于动用硬实力的意愿。从今天中印之间的对峙事件来看,在进行外交抗议、保证自身国家军队的硬实力支撑的同时,或许也需要让对方认识到,倘若一再忽视己方的合理合法抗议,那么中方也是不畏惧使用这种硬实力的。

作者:汉卿

来源:多维新闻

- END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