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创建首家兵工厂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事

军迷圈官微
文|闲侃军事
井冈山时期的红4军军械处,是人民兵工的始祖。1929年1月14日,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出击赣南。军械处也在军部序列中。此后转战赣闽两省,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不仅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甚至地方政府也因陋就简,办起了一些军械修理机构。
1931年9月,中央红军粉碎第三次“围剿”,缴获了大批枪支。但许多枪支残破,不修理根本无法使用。奉中革军委命令,教书先生出身吴汉杰带领六七名铁匠、木匠和石匠,靠着几把锉刀、钳子,在兴国县办起了修械厂。虽然条件极为简陋,但修械厂却在短时间内,修复了一批坏枪。鉴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和地方武装发展较快,迫切需要大批枪支弹药,中革军委决定,在原有修械所和修械处的基础上,组建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担负日益繁重的修械和弹药生产任务。
1931年10月,以吴汉杰创办的修械厂为基础,合并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修械所、红三军团修械所、吉安县东固养金山修械处、赣县田村龙头修械处和其他一些小型修械机构,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办的第一家综合性兵工厂就此诞生了。
厂址是朱德亲自选定的,位于江西省兴国县莲矿区官田村。这是一个有着200多户居民的村庄,位于中央苏区腹地。因为厂址在官田,所以被命名为“官田中央兵工厂”,简称“官田兵工厂”。厂部及总务科设在官田村礼布房内、枪炮科设在陈家祖祠、弹药科设在文体公祠、工人俱乐部设在万寿宫。
成立之初,官田兵工厂共有250多人,拥有200多把锉刀、100多把老虎钳、4座打铁炉,但技术依旧薄弱,许多人之前并未接触过枪。不过困难再大,也难不住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红色兵工战士。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工人们修好了一些步枪,并送上了前线。然而,这些“门外汉”修过的枪,大多仍然不好用。工人们拿着退回来的武器又里里外外地仔细琢磨,终于把问题找出来了。一些相对有些经验的工人一步一步为大家做示范,同时还建立起产品检查制度。渐渐地,送到前线的步枪,合格的数量越来越多了,工人的干劲也越来越足了。
1931年12月,红军消灭了寻乌、会昌两县的几个白色据点,动员了30多名修枪工人,及时补充到官田兵工厂,该厂的修枪技术得以迅速提高。1932年4月,红军攻克福建漳州,占领了国民党军一家修械厂,缴获了两台车床、一台30马力的发电机、一台鼓风机、一批汽油和原材料等,并动员该厂20多名工人前往官田兵工厂,继续参与武器制造。
随后,沈阳兵工厂的地下党员韩日升、郝希英、刘广臣等三名技工也被调往官田兵工厂。至此,官田兵工厂机构得以完善,成立了机器组、修配组、打铁组、木工组等多个工作组。不久,因为前线对于弹药的需求量增大,官田兵工厂又新建了一家造弹厂。
从此,原本寂静的山村响起了隆隆的机器声。官田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了,不但能修理步枪、机枪、驳壳枪、迫击炮,甚至还能自制步枪。
1932年5月,吴汉杰传达上级命令,希望兵工厂自主研制手雷和地雷。大家很快便收集到大量生铁和土硝,接着开工铸弹壳、造火药,并在弹壳内装上火药,还夹杂了些碎铁片。仅仅几天功夫,第一批手雷和地雷便出厂了。经测试,一颗二十多斤重的地雷,可以把周围三丈远的树木炸断或炸伤。
可是,就在一切都步入正轨后,新的困难又来了: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封锁越来越严,原材料和工具很难从苏区外买到。面对这种“无米之炊”的局面,工人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因为买不到油,机器无法运转,但它们又是维修枪炮的必需品,决不能让它停下。于是,木匠出身的工人大显身手,想办法造了个大木轮,利用水力带动机器运转。造子弹的重要原料硝酸来源断绝时,工人们又设法用腐朽的木头磨成粉末,和白药配成火药。这种用“土法”制造出来的子弹效力虽然比不上制式枪弹,但也能凑和着用,并且大大降低了成本。
除了工人们积极应对之外,当地百姓听说红军有困难,也纷纷将在战场上捡到的弹壳送到兵工厂。红军战士每打一发枪弹,也都要将弹壳拾回,再送至兵工厂进行复装。另外,工人们还从市场上兑换收集了大量铜钱,因为每枚铜钱可以用来制造一枚弹壳。就这样,尽管条件艰苦,官田兵工厂仍然制造出了大量枪弹供应前线。
1933年10月底,冈面中央红军兵工厂在瑞金冈面建立,官田中央兵工厂奉命迁至冈面,与之合并。在官田兵工厂存在的两年时间里,从六七名工人、几把锉刀,发展成为苏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全、技术最先进的兵工厂,共修配了4万多支步枪,2000余挺机关枪、百余门迫击炮及山炮2门,复装了40多万发枪弹,生产手榴弹6万枚、地雷5000余个,在历次反“围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责任编辑:an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