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在近距核轰炸下生存 加固型东风41洲际导弹发射车前瞻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洪超飞军事

(东风41抵御近距核攻击示意图,详情请看本文)

陆基洲际导弹机动发射是提升战略核力量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各军事强国对此都非常重视。本文的宗旨是在各国现有机动发射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从而使洲际导弹机动性更好,生存能力更强。

就目前而言,陆基洲际导弹机动发射主要有三种思路

一)强调机动性。

这种思路主要是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代表,其特征就是特别注重发射车的机动性。比如俄国的“白杨”洲际导弹车不仅可以在公路通行,还可以在各种复杂的野外环境中部署。中国东风31及东风41发射车也具有非常良好的机动性。不过中俄导弹发射车机动性能虽然非常优异,但是也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缺点,那就对于敌方的核攻击基本没有防御能力。假如敌方对发射车所在区域使用几枚核弹进行覆盖,那么它们被摧毁的概率极大。

(东风41轮式发射车)

二)强调机动和加固并举

这种思路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其特点是既强调发射车的机动性同时又注重抗核固能力。美军于上世纪发展的“侏儒式”洲际导弹硬壳发射车就是依据“机动+加固”思路发展的。这型发射车的外壳采用金属制造,只要不在核弹的爆心附近都不会被摧毁。同时为了防止被核爆冲击波掀翻,发射车还设置有钻地桩和吸盘。在需要时发射车可以迅速着地,利用吸盘在水泥地面或柏油路面制造巨大真空吸力将自己牢牢地吸附在地面上。如果是在沙土地上,快速打下钻地桩将自己钉在地面上。“侏儒式”加固导弹发射车的优良设计,使得其成为有史以来生存能力最强的陆基战略威慑系统,当然它也成了苏联的眼中钉而被列为核裁军的对象。

(美国侏儒发射车行驶状态)

(白杨发射车能被核爆轻易打翻,而侏儒发射车却有核生存能力)

不过“侏儒”导弹车也有一个重大缺点,那就非常重。“侏儒”导弹直径只有是1.1米,长度只有13米,但是由于采用金属外壳保护发射车系统重量达到80吨。如果是直径2.2米、长度20米的东风41重型洲际导弹用金属壳外护,重量可能会达到150-200吨,基本无法行动了;而且“侏儒”导弹车底盘很低,野外和复杂地形下的通行能力非常差。

(侏儒发射车吸地状态)

三)强调铁路机动和发射

这种思路主要是以原苏联的SS24列车洲际导弹为代表。列车导弹的机动能力非常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机动至上千公里之外,并且可以随时停车发射导弹。列车导弹还可以发射重量达到近百吨的重型洲际导弹,具有强大的威慑效果。不过铁路洲际导弹用现在眼光看也有其不足:随着卫星侦察星座的快速成形,始终位于铁路线上运行的导弹列车已很难摆脱跟踪;一旦被对方锁定,战时在敌方核攻击下也很难生存

对上述几种不同的陆基机动导弹发射方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它都有各自的优点,同时又存在着各自的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出新的机动式发射系统。这里本人提供一种“公路/铁路两用抗核加固发射车”方案仅供参考。

基本思路:将导弹发射筒及其低底盘设计成一个独立的抗核加固型发射模块。具备一定的抵御核攻击的能力。

* 这个加固发射模块可以自主完成导弹的起竖和发射能力;

* 加固发射模块既可以和轮式车辆组合,形成机动式发射车。

* 加固发射模块可以和列车组成,形成铁路发射车。

* 加固发射模块可以在不同的轮式车辆和列车之间快速转移。

(发射模块独立起竖准备发射示意图)

下面就对“公路/铁路两用抗核加固发射车”作详细的说明。

1)关于加固发射模块。

加固发射模块包括导弹发身筒和底盘和附属设备。在材料的选择上,发射筒和底盘都采用高强度玻璃钢、碳纤维、石墨烯等材料,其目的是抵御核爆产生的超压摧毁。目前中国生产的碳纤维板已经可以取代钢板作为机场跑道的应急抢修装备,石墨烯装甲已用于制作直升机防护装装甲,这些材料具有极高的抗压强度,同时质量也非常轻。用来制造发射筒和底盘暨可以有效地提高抗核爆超压攻击的能力,同时还能大大降低发射车的重量,使东风41这类重型导弹也能采用加固设计。

(发射模块和运输底盘分离)

发射模块液压升降系统。其作用是在发射模块与运输车解锁后,将发射模块单独地升起,以便运输车辆脱离并让发射模块底盘完全着地;同时在需时升降系统又能将发射模块升到大于运输车的高度,让运输车能开到其下方与其完成对接进行机动;为了便于运输车辆的脱离和对接,液压升降系统可采用和民用吊车相仿外撇式液压升降系弘,这既能给运输车辆宽大的操作空间,也能保持稳定性。(具本参见下面的附图)

(发射模块使用液压升降系统)

发射模块固定设备。发射模块配备有吸盘、地桩等固定设备。其作用是可在在水泥/柏油利用吸盘制造真实将发射模块牢牢在吸附在地面上,或是在沙土地面上使用地桩将自己钉固。这些加固措施可以保证发射模块不被敌方核爆冲击波掀翻,同时也可以保证发射筒起竖时的重心稳定。

配套系统:包括应急动力系统、碳纤维防浪板、电磁屏蔽系统、升降式小轮等。

2)关于轮式平台及铁路平台

轮式平台主要承担发射模块的运输任务,轮式平台与现役东风31和东风41的运输车辆相同。其修改的重点就是让车辆的与发射模模能进行快速的脱锁和对接。以便接到命令后能在2-3分钟加固发射模块车辆分离,使之能快速着地进行吸附作业;同时在需要机动时能够让运输车底盘和发射模块对接进行机动。

(轮式运输车底盘)

3)列车平台

列车平台的作用是对发射模块及其发射车进行运输,并在必要之时实施导弹发射。为了便于发射模块、运输车及保障车辆方便地进出,列车采用独特的侧向设计,包括:列车侧向车厢能整体向侧方打开90度,或者能整体上移,以便导弹发射模块能够平行进出;列车车厢配备伸出式滑轨,能伸展到站台上将导弹发射模块平移到车厢内,或者将车辆内的导弹平移动站台上。导弹运输车和配套车辆也以这种平移的方式进出列车。这种平移进出的方式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只要有和列车高度持平的站台就可以操作。(具体参见下面二图)

(列车使用滑轨平行移动洲际导弹进出 )

(导弹发射车从列车中平移至站台 )

为了让各型弹道导弹不经改装即可直接在列车上发射,列车侧车厢板采用向二边展开设计,这种设计有二点好处:可以让导弹热尾气直接排放出去;展开的侧车箱板也可以保护路基免受导弹尾气的冲涮破坏。(具体见下图)

公路/铁路二栖加固发射车的优点:

* 在保持机动的同时具有很的抗核攻击能力

假定对方通过卫星判定机动导弹部队所在的位置,并发射10枚分导式核弹头进行集群。敌方为了防止己方核弹之间相互杀伤,将每枚核弹之间的距离保持在5公里左右,因此核爆冲击波的影响范围可以达到数百平方公里。不过对于不同类型的发射车,杀伤效果却是不一样的。

俄国的“白杨M”、“亚尔斯”及中国现有的东风31、东风41发射车在距核爆中心2.5公里以内基本被会摧毁或掀翻。只有极少数位于二枚核弹冲击波中间位置的发射车可以存活;而美国的“侏儒式”发射车,除了在核爆中心300米以内会被超压摧毁或掀翻之外,在其余很大的核爆区域内都是非常安全的,完全可以在受到核攻击之后发起核反击。

本案中所述的加固式发射车是安全的。虽然它仍然采用与现在东风41和东风31相同的运输车辆,但是在遇到敌方发起核突袭时它能根据预警卫星和预警雷达提供的情报立刻进行防核操作:发射车在进行短暂冲刺脱离预定的爆心后,就能立刻将发射模块放到地面上,之后发射模块进行吸附作业将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当敌方核弹起爆后,运输车和普通的保障车辆会被摧毁。但是加固发射模块则却能够存活,而藏身于加固指挥车的操作人员也会存活,之后就可以发动快速核反击。

(东风41发射车受到核突袭后发动核反击)

* 将公铁机动与铁路机动合二为一体,增加了敌方跟踪打击难度。

目前各国的航天侦察系统正向星座化和实时化迈进,无论是单独的公路机动还是铁路机动都难以应对敌方近乎实时的空天侦察系统。因为公路和越野机动的速度比较慢,一旦被敌方盯上了想摆脱比较难。而铁路机动线路又比较将单一,对方只要盯住铁路线就很容易锁定导弹发射车。

而本案所所述的公/铁二用型发射车改变了活动规率:因为这种公路发射车和铁路发射车之间可以快速地转换,加固发射平台可以和轮式运输车辆随着列车进行机动,同时又可以在铁路沿线随时下车部署;原则上轮式车辆只在在铁路沿线进行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范围内的近距机动,而超过上百公里至上千公里的机动则由铁路平台来完成。由于轮式发射车运行的距离很短,所需要的时间也少,因此轮式平台机动时可以避开高速公路和车流量多的国道,并且可以选择在夜间行人稀少的时间段进行转进,因为短距离非主干道的交通管制是比较容易实施的,这既有利保证转式导弹车运行安全,也有利于提高隐蔽性。

(东风41发射车和导弹整体铁路运送,高度太大无法用普通车厢隐蔽)

(东风41发射模块与轮式车辆分开,用二节车厢分别运送,隐蔽性能好)

至于导弹列车虽然能被敌方卫星星座连续跟踪,但是敌方并不能确定上面是否有导弹。因为列车会在沿钱会随时将导弹发射模块和轮式运输车投放正去。而且由于是列车采用的是非常迅速侧向投入因此很难被发现,特别在站台上有棚库的情况下话敌方卫星更无法跟踪;当然敌方也不能排除列车有导弹,因为导弹也会随时会铁路沿线某个地方重新上车,如此变化莫测这让敌方非常侦察系统无所适从,因为即使敌方能一举消灭所有的导弹列车,但是并不能保证能消灭多少洲际导弹。

综上所述:本篇所述的“公/铁两用加固型发射车”是以现有技术为基础,通过必要的技术创新所实现的新型战略导弹部署方案构想。它既有强大的机动性,同时又有良好的隐蔽性和抗打击能力,如果可行将可能进一步提升中国战略核威慑力量的有效性。

(这种发射车系个人初步构想,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