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朗危机战术分析:谈炮兵应用,中国真能完爆印度?
文|美利坚07
昨天的《洞朗危机的战术问题》受到广大博友好评;今天,我们进一步谈谈战术的细节:山地作战的炮兵应用。
中、印,是两个拥有核武的大国;大陆核武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并非(美俄那类)碾压式压倒优势;无论双方谁搞核讹诈,都不会奏效;因此,两国间为一段边界冲突而爆发全面战争的概率为0。

大陆核武对印占有优势

印度核武较落后,但也足以使双方的核讹诈,都不会奏效…
当今世界总体形势决定,中印之间发生大规模局部战争的概率也很低:毕竟双方的经济都要靠与西方贸易,西方目前不愿发生新的大战,率先动武的一方会遭其严厉制裁;看看核武堪比美帝的俄罗斯就知道:制裁甚至会动摇普京的执政基础…

西方目前不愿发生新大战,是资本的意志…普京冒天下之大不韪,川普也救不了他…

大国沙文主义,往往要拿政治生命,甚至生命…来下赌注的
中印双方非常清楚:自己这类人口众多(尤其是穷人众多)的社会发生动乱是什么后果…

双方都非常清楚:自己这类人口众多(尤其穷人众多)的社会发生动乱意味着什么…
所以,即便发生边境武装冲突,双方也会心照不宣的控制自己的军队,将其维持在“低烈度边境冲突”模式,类似1980年代中越边境战争:交战区域仅限于国境纵深十几公里,主要表现为炮兵交战,地面部队进入敌方纵深不过几百米~几公里,且多表现为偷袭、捕俘、骚扰、破坏…打完就撤,不给国际社会留下“侵略”的把柄。

“低烈度边境冲突”,主要就是炮战

印巴冲突中,炮兵乃“雷神之锤”…
顺便说下:洞朗地区,多处海拔超过4000米,接近直升机地效升限;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黑鹰”的性能都会大打折扣;至于中、印两军的那些Mi8/Mi17/Mi171…洗洗睡吧。

Mi8/Mi17/Mi171 的高原性能…洗洗睡吧
所以,什么空军制胜、核平新德里、再版偷袭珍珠港、炸平印军机场、导弹夷平城市、布雷封锁印港…正打得酣畅淋漓,你妈叫你去吃饭,吃饱喝足再继续打电玩吧。

空军制胜、核平新德里、再版偷袭珍珠港、炸平印军机场、导弹夷平城市、布雷封锁印港…
尽管再次爆发类似1980年代中越边境战争的漫长 “低烈度边境冲突”的可能不大,但军人不可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侥幸之上;政治家怎么谈是他们的事,军人还是要从战术上做好打仗的准备。
而有可能的 “低烈度边境冲突”,在双方克制空军使用的情况下,主要以炮兵作战为主(中越边境战争90%以上伤亡是火炮造成),所以,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山地作战的炮兵应用。
我们先来看看洞朗冲突地区的地图:

“突出部”的地缘态势:就像一个大拇指,伸进了螃蟹钳子
可以发现, 洞朗冲突地区,位于高原山地突出部顶端,这一突出部正面平均宽度约32km,纵深约100km,有些高达4000多米的高峰…整个形状,就像一个大拇指,伸进了螃蟹钳子;其西侧、南侧、东侧,全是印军…从战术层面上看,地缘态势对PLA非常不利。
如果本人扮演印度东部军区司令官,为在战场态势上获得战术优势,会做以下临战部署:
- 用4个155mm榴弹炮营(FH77B),分别部署于“突出部”东、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 每个炮营部署于边境后方7-15km的公路两侧,以便于后勤补给,图中深蓝线为155mm榴弹炮火力覆盖区。

4个155mm榴弹炮营(FH77B),分别部署于“突出部”东、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 在155mm榴弹炮营前方3-10km,即在边境后方4-5km,部署8个前进火力阵地,每阵地1-2个105mm榴弹炮连; 图中深蓝线为105mm榴弹炮火力覆盖区 。

8个前进火力阵地,每阵地1-2个105mm榴弹炮连
- 这样,整个“突出部”完全处在师/团炮兵火力覆盖范围内,构成了战场炮兵火力基础;可有效承担炮火准备、火力支援、战场遮断、反炮兵作战…等任务。

整个“突出部”完全处在师/团炮兵火力覆盖范围内
- 火箭炮,作为火力补充,机动与各个火力基地之间。

印度火箭炮,与PLA的03式系出同源:俄式“龙卷风”…但使用TATA底盘
- 迫击炮部署于边界线后方1km左右,直接支援步兵分队。
- 炮兵火力体系,要得到防空部队、步兵部队…的掩护,以及C4ISR、后勤、维修、救护…等支持;因属其他专业,在此不做展开。
这样的战场部署,对于“突出部”里面的部队而言,非常凶险;类似战场态势,所能联想起的战史:法莱斯口袋、阿登反击(突出部战役)、孟良崮战役、长津湖战役…对于“突出部”里面的部队, 都不是什么好事,大多是凶多吉少。

这个“突出部”很像整74师于1947.05.14三面受敌的战场态势
但是,万一政治家脑子拗上了,非要玩“一寸山河一寸血”…军人也没办法:用军队的句话说…就算天上下刀子,也得往上冲!

如果统帅下定决心“一寸山河一寸血”,手下明知是包围圈也得往里冲…
在如此不利的战场态势下,作为PLA的战场炮兵指挥官,将做何种应对呢?
- 沿交通线建立炮兵火力基地,至少需要9个炮兵火力基地,每个基地初始兵力1个自行加榴炮营(以后视战况予以增或减)。…这个沿着204国道的“一字长蛇”阵之炮兵布势,非常难受,甚至可以说是“兵家大忌”;但上级若选择在这里 “一寸山河一寸血”,那么炮兵就没有其它办法,只好摆出这个“愚型”:如此部署,就是三面受敌、被动挨打;但不这么部署,就无法支援“突出部”顶端的洞朗地区,甚至可能被印军掐断204国道的供应线。

9个炮兵火力基地,每个基地初始兵力1个自行加榴炮营
- 每辆自行加榴炮至少2个半地下炮车掩体,地上土木结构工事厚2-3米…全营至少36个炮车掩体,含营指挥所、炮兵雷达、通讯中心、弹药所、防空掩体、警戒阵地、营房…等,全营需构筑70-80座防炮工事。

别以为有装甲就不用防御工事了,此乃美军版坦克掩体&自行火炮掩体示意图
- 迫击炮部署于边界线后方1km左右,直接支援步兵分队。

100mm迫击炮,是PLA特色口径:威力稍逊于120mm口径,但重量较轻
- 火炮选型:以05式自行加榴炮为主… 05式是体积庞大、笨重,但其是有装甲的重型自行火炮;除非被直接命中,否则(仅靠近炸的炮弹破片)很难被击毁;由于深入“突出部”的炮兵,三面受敌、四处接战,敌火几乎无死角,而至非常被动;一般的牵引火炮、卡车炮…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被逐个敲掉;而05式好歹有装甲,再加上半地下炮车掩体的土木结构具备一定防弹性,生存几率和持续战斗力较高,除非被直接命中…幸好印军没有“神剑弹”;但不排除战争开始后,俄罗斯向印军增售“红土地M”制导炮弹(155mm外贸型)的可能性。

05式自行加榴炮有装甲,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生存力明显高于牵引火炮

大陆在制导炮弹方面,领先于印度
- 选择05式自行加榴炮,还有一个优点:其射程比印军FH77B远,有可能压制住印军远程炮兵火力;如果配用山寨版“红土地”,精确打击干掉一些 FH77B完全有可能…难度在激光制导:派出特战分队渗透到印度境内7-15公里,再爬上几千米高峰用激光目标指示仪瞄准 FH77B,谈何容易?无人机临空GPS定位,再用GP155A轰击…倒是好办法,但又涉及到出动空中力量的问题;冲突一旦升级,印军也会出动无人机,那么印军炮兵用 “红土地M”对05式的威胁就大大增加了 。

05式自行加榴炮,其射程比印军FH77B远…红圈为其远程全装药弹的打击范围

这次无论打不打,估计俄军工都要大发一笔:红土地M有155mm版…印造不出只好买,涨价!
- 供给问题:在山南为炮兵提供持续的弹药供给极为头疼,仅一条204国道,极易遭印军炮火封锁;卡车防御弹片性能很差,突破炮火地带的代价太高;对策是使用履带式装甲车辆硬闯炮火封锁区:04式、86式…等步战车,虽有一定防炮弹破片能力,但其车载武器站太重、挤占了载重量,炮弹运送量有限;使用性能较落后的89式装甲输送车,可提升运输量。

上千辆无防护的卡车满载炮弹和油料,挤在204过道上,就是排着队挨弹片…

04步战,车载武器站太重、挤占了载重量,炮弹运送量有限

性能较落后的89式装甲输送车,可提升运输量
- 此战法最大问题是加重了后勤压力:除炮弹之外,05式自行加榴炮、89式装甲输送车…还需要大量油料和备件;还要配套装甲抢救车、装甲工程车…等机械化装备;还需要修筑工事的钢材、木料、水泥、炸药…等材料…又回到冲突之前的死循环:缺乏道路。

说来说去,又绕回后勤保障这个死循环里…
- 最严重的问题还不在 05式自行加榴炮营,而在冲突最前沿的步兵和支援步兵的迫击炮分队…从亚东到冲突前沿,有直线24公里崎岖山地没有道路:步兵、迫击炮、轻重机枪、反坦克导弹、弹药、食物、水…都要肩挑背扛徒步运上去,而伤员同样要人力后运(1980年代中越边境战争,1名伤员要5-7个人才能从崎岖山地运下来)。

最后24公里,要靠筋肉的力量…

中越边境战争,一名伤员往往使一个班失去战斗力…
- 重型火箭炮,威力巨大、机动性差(轮式)、无装甲防护、弹药系统数太高、后勤压力大、发射痕迹明显、瞬间火力强、火力持续性弱…不适合进入弹片横飞的“突出部,只能部署在深远纵深(且依托公路机动)。

重型火箭炮,不适合进入弹片横飞的“突出部,只能部署在深远纵深(橙色三角)

如果真打起来,将能看到双方不同底盘的山寨版“龙卷风”对轰场面…一定极为壮观
- 炮兵火力体系,要得到防空部队、步兵部队…的掩护,以及C4ISR、后勤、维修、救护…等支持;因属其他专业,在此不做展开。
- 复杂的诸兵种合成部署、沉重的后勤支援压力…想一想头皮都发麻;这已不是炮兵指挥官职责内能解决的问题了,而是上级指挥官需要考虑和协调的事情。
……
再谈谈山地作战中,火炮种类选择:一般来说,榴弹炮、迫击炮…非常适合山地作战;而加农炮、火箭炮不太适合山地作战,参见下图:

一般来说,榴弹炮、迫击炮…非常适合山地作战;而加农拍、火箭炮不太适合山地作战
最后,再画张图,解说一下:为何两面受敌非常被动?…这本是个非常简单的常识,但通过跟帖发现,竟有那么多人不理解为何“腹背受敌”那么可怕?…真是考验IQ啊!比比看,谁的IQ更低?
不多说,看图吧:

“腹背受敌”是非常可怕的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