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连摔苏30和猎豹直升机,应该去找消协起诉军工企业

候知健
文|候知健


图:印度3·15坠毁的苏30mki残骸
在3月15日,印度在一天内摔了一架苏30MKI战斗机,一架猎豹直升机。
虽然说这世上就没有不摔机不死人的空中力量,而且印度高温高湿度的环境对飞行器结构和设备也格外不友好;但是从总体的事故率看,印度的航空器制造和维护质量可以说完全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下。老实说,如果印度也有315权益日这么档子玩意的话,印度军队真该在这天好好的和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谈谈心。

图:3·15坠毁的印度猎豹直升机,是引进许可生产的法国SA136云雀III直升机
关于印度军工的缺陷,笔者在《印度米格战机坠毁482架超一半,2分历史,2分天灾,6分人祸》、《印度将军表示LCA上不了航母,几十年研究全打水漂》等多篇文章中都反复提到过,这次再讲也意思不大。反倒是印度虽然各种鸡毛狗血的狗屁倒灶事情,但也并非没有自己正确的地方,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学习和思考的。

图:事故率臭名昭著的北极星直升机,实际上设计完全由欧洲直升机德国公司完成,向印度提供技术转让;关键设备大量用的欧洲好货,在其它直升机上广泛使用口碑良好——比如法国透博梅卡的发动机
印度武器装备引进,在国内有一个很少被人提及的优点;那就是印度非常喜欢购买生产专利,进行许可生产。在授权生产下的产品,严格的说不算是仿制,而是类似于分厂制造的产品模式,是在师傅手把手教的情况下,做出产品来。理论上,许可证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品质上最能保证与原品处于同一个级别,最能有效的帮助本国工业水平提升。


图:LCA前缘缝翼特写。如此精巧复杂的结构,绝对不可能是毫无战斗机设计经验的印度自己能完成的;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这绝对是法国达索公司亲自捉刀的设计手笔。然而达索的外援再卖力,也抵不住印度斯坦航空自己烂泥服不上墙啊。
当然碰上印度这种设计生产管理体系几乎是全面失控的奇葩,什么许可生产也照样不顶用——好比一个又懒又顽劣的小孩被家长硬逼着去学乒乓球,就算有张怡宁刘国梁这样的顶级好手当教练,一样不可能练出来职业水平。
许可生产的代价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对方不一定愿意卖,这个时候如果对该装备存在刚需的话,那说不得也只能放开了抄了。而另一个问题,当然就是得多出钱了——不然凭啥别人会给你提供完整的产品设计图纸、全套技术标准和验收条件——特别是关键零部件的工艺,并提供以人/天为单位的人员学习培训服务呢?提供技术支持也是要成本的,不赚钱谁给你做。

图:俄罗斯苏27
但是这笔学费是非常值得交的。因为需要授权的一方,必然是本身工业基础较为落后的一方;设计能力、材料、工艺、质量管理水平本来就不如人,要独力吃透目标型号的设计思想体系和产品生产控制要点,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真有那个本事,还用得着引进?早就自己开发类似性能和功能的产品了。
而另一方面,这也给印度在国际贸易中加了很大的分,有利于改善和授权提供方的政治经济关系。而某些国家,掂不清自己那些企业吹的牛皮里到底有几句能信;为了省一点钱,经常性在可以引进许可生产的的情况下,毫无顾忌的仿制、或者是提前撕毁合同。

图:法国SA 321超黄蜂直升机
当然如果抄的好,抄的顺利,那也罢了。偏偏就是这么做实际上等于在技术和管理能力完全不成熟的状态下,硬上完全超出当前水平的项目;结果就是造出来的东西无处不是毛病,拖拖拉拉多年——甚至有长达2、30年都不能形成实用能力的典型案例。期间浪费的金钱,贻误的原本能用于技术顺利进步的时间,都远远超出引进生产许可的代价。
而且被抄的国家也不是傻子,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政治经济上的报复措施——后续再谈引进产品和技术的时候,要么禁售高性能产品,或者限制购买(比如卖给的发动机只准某些机型用,其它机型不准用),要么喊出报复性的高价,要么转手就卖给敌对国家/地区先进武器。很多原本可以谈的合作机会,也就此完蛋。最后的结果,常常是里子没捞着,还恶了和别人的关系,更是把自己的脸面在国际上砸的干干净净。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