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图解解放军陆军的经典步兵战术——三三制

文|狗头知道分子

经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洗礼,在建国初期的朝鲜战场上,我党建立的人民军队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了三八线,给全世界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有史以来战斗力最强的轻装化步兵军队。在进攻作战中,志愿军的步兵突击战术经常打得“联合国军”手足无措。“联合国军”的直观感受就是:无论哪个方向上看过去,都是乌央乌央的进攻的志愿军士兵,直接吓尿了。在打不过的情况下就用“人海战术”来抹黑我军。但事实证明,我军使用的步兵突击战术完全有别于小日本的“肉弹”突击,我们使用的是我军的传统法宝——三三制。

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当时八路军缺乏重火力掩护,经常以密集队形冲击日军的坚固阵地,从而产生严重的伤亡。林彪针对这个情况,提出了在中高级指挥官战略上注重集中优势兵力(即著名的“一点两面”)原则上,低级指挥官要注意适当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敌方密集火力的杀伤,强调以密切的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这种战术在解放战争中逐渐成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大放异彩。

三三制的战术原则是:我军排以班为单位分成了三个梯队,一个班又分成了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以便相互接应。三人战斗小组呈箭镞式进攻队形每名士兵任务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一个步兵班分三个小组,班长,副班长,还有一个小组长,各带一小组人行动。行动时三名士兵组成一个战斗小组,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 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行动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战斗班展开时士兵根据组长或班长指令随时变换战斗队形,战斗群展开后用:“口语”、“手语”、“军号”、或“无线电”来传达战术指令,一个战斗群的正面宽度最高能展开到八百米左右。如果是攻击敌人阵地,一般第一线是正三角,一人攻击,两人掩护;后面的小组一般是倒三角。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把握这么一个原则:不能让一发炮弹就干掉一个小组。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还是很分散的。

三三制班组示意图

下图就是一张展现三三制战术突击的经典照片。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排进攻队形,但是有人指出:山顶处密集的站着那么多人,一旦遭遇敌人,岂不是要吃大亏?

既然如此,就要关注山顶处的细节了:

1,山顶处大约一个班的战士,他们将枪支夹在腋下或提在手中,枪口向下,说是进攻倒不如说是在“赶路”;

2,在他们下方不远处有一个人(红圈处),似乎手里没有枪,但是你仔细看他的姿势——他的手中似乎正抓着一枚手榴弹,时刻准备投弹:这大概是个投弹能手,对方阵地上冒起的黑烟,恐怕就是他的手榴弹炸出来的。

基于此,我们来分析一下:拍照的时候,我军已经接近了敌人的第一线的阵地,在一轮精准的投弹过后,敌人的阵地没了动静,战士们正在抢占敌人的阵地——在那个投弹手的右上有两个跌跌撞撞往上爬的战士,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另外分析脚印来看,在山坡较为陡峭的面上有大量的脚印,相对平缓的一面(山脚下摆着重机枪的那面)则脚印稀疏。说明部队在进攻的时候也是尽量的利用地形,尽可能的接近敌人阵地,直到可以把手榴弹扔到敌人的战壕里。

经过注解,这张照片就一目了然了。总之,守阵地的不管是谁,恐怕都要(已经)悲剧了。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