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战时被炸怎么办?中国建双向12车道公路 成战备机场

军迷圈官微
文|铁血观世界
古有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中“行”指的正是军事交通运输。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初步构建了完善的交通网体系。但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民用与军用机场分布数量有限,交通运输主要依靠的还是公路与铁路。在战时状态下,如果被敌军精确摧毁这些为数不多的机场,那将严重制约军队的作战行动。在这样的现状下,诞生出了诸如高铁运兵、公路变跑道等军事概念。

在国内的城市中,每座城市几乎都拥有一条多车道的宽阔公路。有的大城市将主干线建成了双向16车道,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还有的城市建的是双向14车道或者12车道。之所以建如此宽阔的公路,既是出于缓解交通拥堵方面的考虑,其实也有军事方面的原因。在战时状态下,只需要把中间的隔离带迅速拆除,那这些宽阔的公路可立即变成机场使用。因此,这些公路上通常不会修建高架桥或者环形路。如果公路需要途经河流,那与之相接的桥梁必定是梁式桥,而不是斜拉桥或者悬索桥。

这些拥有十几个车道的公路非常宽阔,长度较长,路面承载能力高,具备起降重型战机的能力,例如可起降重达 33吨的歼-11、37吨的歼-20等。这些具备起降战机的公路遍布全国,除了城市还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地区。那么在机场被摧毁的情况下,遍布全国的公路有利于战机正常起降与兵力快速部署。有了这些高速公路机场,战机的战时转场和紧急降落都有了更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公路变机场并非停留于纸上,此前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为了提高战略运输能力,修建了多处“战备公路机场”。有的是专门为战机修建的宽阔公路,而有的则是专供直升机起降的停机坪。为了避免被对方的卫星发现,苏联将有些停机坪修建在了密林深处。随着制导炸弹的兴起,机场的战时生存能力越来越弱,对分布广泛的便捷公路机场有着现实性需求。

目前,中国公路总里程达484万公里,高速公路达14万公里,居于世界第一。在这些公路中,有很多都可以充当飞机跑道使用。此外,中国还修建了十几条专门供飞机降落的公路跑道,以增强军队的快速投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