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57生产线首次公开:机身布满铆钉 制造工艺还不如歼31
文|军情解析
11月11日,俄罗斯在宣布首架量产型苏57完成了组装后,首次在电视节目中公开了苏57战机的生产线,苏57原型机于2010年完成首飞,首飞仅10年后等于达到了可以批量生产的状态,对俄罗斯来说可谓“十年磨一剑”。然而俄罗斯这次公开的苏57生产线,却进一步暴露了苏57制造工艺相对简陋的尴尬。
苏57的机身是独立制造的,之后通过铰链将机翼、垂直尾翼等气动舵面固定到机身上,这次传统的制造工艺虽然成熟可靠、技术难度小,但是却存在重量大、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现在许多新一代战机都采用了翼身一体化制造技术,减轻机身死重的同时,还大大加快了组装效率,中国的歼31(FC31)就采用了翼身一体化制造技术。不过翼身一体化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拆解运输不便,很难装入中型运输机的机舱中。
苏57的机身上布满了各种铆钉,并且很难看到采用复合材料的痕迹,说明苏57的设计相当保守,甚至可以直接沿用苏30、苏35战机的生产线,图片前也出现了苏35战机的垂直尾翼,说明苏57与苏35是共用一条生产线,共青城飞机制造厂不需要额外开辟新的生产线,就能批量生产苏57。
由于需要与苏35共用一条生产线,因此苏57只能继续采用过去的总装流程生产线,而不是F35、歼20所采用的脉动式生产线。苏57是苏霍伊设计局第一种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战机,供电系统、元器件水准提升了一个档次,对组装工人的技术要求更高,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必须在未来进行生产线升级与人员优化,否则会影响苏57的产量。
从生产线可以看出,苏57在材料与制造工艺方面相当保守,并不是因为俄罗斯技术不行,而是出于稳妥起见刻意降低了苏57的生产难度,俄罗斯的武器都非常重视“可靠、易于生产、易操控”,苏57正是这种设计思路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