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美国都想要的战斗机隐身薄膜 被中国人率先研发出来了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迷彩虎说历史

9年前驾驶2001号歼-20验证机,完成首飞任务的试飞员李刚,在荧幕上回忆起了当年爬墙党聚集在一起,偷看歼-20首飞的画面。

他说:机场周围的树上都站满了人,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军迷拿着长枪短炮,就等着拍摄歼-20升空的这一历史时刻。

能得到首飞的试飞员的认可,来自全国各地的爬墙党们也算是可以告慰自己的青葱岁月了。

在告慰完爬墙党之后,主持人问他歼-20和以前的战斗机有什么不同?

李刚中气十足地回答道:最大的不同就是隐身,最根本上的隐身。

这句话听上去像是一句废话,但是全世界真正达到从根本上隐身这一水平的飞机并没有多少。比如被俄罗斯勉强当成隐身飞机用的苏-57 ,其实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苏27改,不仅发动机舱室暴露,而且飞机整体外形也没有进行任何隐身锯齿修形,整机的雷达信号特征甚至比歼-10还大。

而美国的隐身战斗机的隐身性能虽然给力,但是和中国比还是略有不足。根据年年底,美国官方根据歼-20视图三维资料建模,测算了一下这款战机的雷达反射面积有多大,答案是只有0.027平方米。而F-35的雷达反射面积,则有整整0.038平方米。

中国人之所以能在隐身战斗机方面和美国人并驾齐驱,其实和我们之前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早在海湾战争时期,F-117大杀四方的时候,我军就已经意识到了,隐身战机,绝不是一款杀手锏型的武器,而是未来全球的常规军备。所以我国早在那个连歼-10还是图纸草案的时代,就已经开始进行各种隐身涂层的测试。而测试对象就是大名鼎鼎的七爷和八爷。并通过这些经验开发出了中国最早的隐身战机涂料。

不过同样的,中国人在搞出来了先进的隐身涂料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这种隐身方式的局限性。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中国更是建立起了专门的“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针对超材料进行研发。

所谓的超材料,就是在2平方毫米区间内设计制造上万个人工微结构,并通过改变微结构的形状、线路分布实现隐身功能。

如今,我国建成了全球唯一实现了工业化批量生产超材料的生产线。之前我国的超材料项目的总负责人也曾公开表示,歼-20战斗机已经装备了领先全球所有隐身战斗机一代的隐身薄膜。

然而在美军的未来计划中,这是一种应该出现在六代机上卖弄的技术。

相对的,F-22、F-35还在使用具有剧毒属性的隐身涂层,在面临天气变化的情况下经常起泡、开裂、脱落,不仅维护成本高,维护难度也很大。在气动结构条件类似情况下,隐身涂层技术将直接决定整机隐身水平高低,以前地勤在进行维护的时候意思意思也就完了,但是随着中国开发除了反隐身米波雷达之后,这些做地勤的人就越来越苦了。他们说自己宁可给大象修脚,也不想再给贵妇修鞋了。

而这就是为什么李刚敢于如此自信说出隐身就是歼-20最大优势的原因。

当问到开歼-20的时候是个什么感觉的时候,李刚表示:当时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非要说是什么感觉的话,那就只有一个字:爽。

这一个爽字的背后,是自己随时可能面临的牺牲,更是在他背后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奉献。

中国现在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军力,正是因为我国的科研水平和过去相比有了质的提高。

这和中国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经历了百年国难之后,中国人比谁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所以在培养人才方面,中国人是认真的。所以从民国开始,我国就涌现出了无数的教育家,他们提出了各种教育理念,希望能给中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其中民国的著名数学家刘薰宇。就对如何培养数学人才有着自己的观点。

和其他人专注于传统学习的死记硬背不同。他更倾向于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刘薰宇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复杂的数学原理,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让每个孩子读完后都觉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从而爱上学习数学。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中科大校长谷超豪都受到过刘薰宇的启蒙。而他写的著作《数学三书》更是中小学生最好的数学启蒙书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