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歼20七机同框:年产量应不低于这水平 却有一关键问题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前沿哨所


近日,持续3天中泰空军联合训练举行联训闭幕式。和以往一样,同样没有对抗成绩的报道。按说以空警500+歼10C的组合对抗萨博-340+JAS-39C,在中远距空战中当然不落下风;此次歼10C还配备了PL-10E,在近距格斗中也够“鹰狮”喝几壶的。

这样的对抗,成绩并非不重要,至少打好了能获得好口碑以利于外销。此次联训歼10S也到了泰国,是不是想让泰国飞行员体验一下飞行感受?此次联训,尽管官媒没有对抗成绩的只言片语,但是从放出的美图看,显见中国空军的心情大好!美图可以传递信息,此次歼10C与“鹰狮”同框即为一例。

那么,近期歼-20七机同框亮相,又传递了什么重要信息呢?最直接的重要信息就是,歼-20已实现量产,开始装备一线作战部队,担负战备值班任务。至于一年能生产多少架歼-20,在订单饱满的情况下,可以参照歼10的年产量。

以往军事爱好者在看成飞时,一般注意其研制能力,不太关注其生产能力。成飞的飞机制造能力,从歼10的生产开始上了一个台阶。例如,说到歼-20的生产就说到“脉动生产线”,实际上脉动生产线是在生产歼10时采用的生产组织方法,最新的动向是成飞想做“柔性生产线”,中航报曾对成飞首条数字化柔性生产线建成运行进行过报道,号称要实现“无人工厂”、“黑灯工厂”。


歼-20

我分析这“脉动生产线”,核心是两个方法,一是在生产组织上采用统筹法,一是在生产操作上实现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据报道,在脉动生产线运行之初,生产速率提高 了83%,员工综合效率提高了47%,产品故障率下降了85%,加班加点率减少了97%。

“柔性生产线”在“脉动生产线”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最大的特征就是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程度更高,大量的机器人可以根据任务需要随时重构一条生产线。此外,超大、超硬、超薄、新材料等构件的制作、焊接、钻铆、粘接等工艺,都是在都是在七、八年前解决的,这些都是影响歼-20量产的关键因素。网友分析歼10最初的年产量是12架,以后维持在一年36~48架作用,歼-20的年产量也应不低于这样的水平。


歼-20

当然了,制约歼-20产量的并非仅仅是成飞的生产能力,另一个关键问题是配套的发动机产量。在中国飞机制造依靠俄罗斯的年代,根据每年al-31系列发动机的采购量(大约1200台)就可以推算中国战斗机的产量,相当的准确。好消息是从2017年开始类似大规模的采购停止了,也是在这一年,央视节目《走遍中国》在《匠心-工匠之家》一集中曝光了中国的“太行”、“峨眉”等航发。那么,此次歼-20七机同框(也可能是八机,拍摄的也可能是歼-20),会不会也是意有所指呢?

话说军迷有国发派、毛发派,还有菊花派,专门盯住歼-20的尾喷管数收敛片数量,以确定是否上了新航发,瞧得人家歼-20都不好意思了,结果也还是没有清晰的结论。(阿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