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起步早中国十年,日本“大八轮”部队难以成型要求助外国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柔菡梅

早在中国ZBL-08轮式步兵战车,也就是俗称“大八轮”服役的整整十年前,日本陆上自卫队就已经依托着96式装轮装甲车搭起了快速反应部队的骨架,打下了领先全亚洲的基础。

但在中国“大八轮合成旅”早已成型的今天,日本陆上自卫队仍旧在二十年前的水平上原地踏步。而日本防卫省拿出来的药方更让人大跌眼镜:国产装甲车不行,那就买外国货么!

图为整齐划一,底盘通用的中国陆军“大八轮合成旅”,类似的景象对日本而言完全是奢望。

看起来很美:被重工巨头“避之不及”的日本军工“香饽饽”

从日本发达的汽车工业角度出发,三菱、小松、日立等几家平时被称为“军工企业预备队”的重工巨头合作也好,竞争也罢,怎么着也能弄出一款足够强悍,且胜任多种需求的八轮装甲车底盘,来供陆上自卫队组建“大八轮”部队吧!

但事到如今,日本防卫省的文件早已白字黑字写得一清二楚:未来的“次期装轮装甲车”将从芬兰帕特里AMV和美国通用“斯特瑞克”当中二选一,和日本企业已经没了半点关系。

图为行驶过程中整个前轮脱落的96式装轮装甲车,该车糟糕的可靠性一直让自卫队感到头大。

这倒不能说日本防卫省刻意“不支持国货”,一定要引进外国装甲车——在此之前,为自卫队提供96式装轮装甲车、87式侦察车、82式指挥通信车等重要装备的小松制作所已经明确表示“退出防卫产品制造业务”,这不仅使得自卫队希望小松制作所来研发“次期装轮装甲车”的想法落空,也是小松制作所直接向防卫省和自卫队“撂挑子”的报复性表态。

钱少想法多:日本自制装备永恒的死结

之所以小松制作所“撂挑子”,其中的原委用一句话就能概括:日本防卫省和自卫队总希望日本国产装备不仅造得少,数量刚刚好,价格还得低;价格低不算,还得符合日本列岛使用的特殊需求;契合特殊需求还没完,性能还得达到国际同等条件水平……

图为日本道路上行走的96式装轮装甲车,该车的尺寸完全符合民用道路限制。

其实对日本重工巨头们来说,在“符合日本需求”基础上做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这件事并不奇怪,否则日本的汽车工业也不可能做到差异化竞争,在美国汽车业面前生生抠下一块肉。

但问题在于,防卫省始终对“给钱”这件事有些抠抠索索。首先日本陆上自卫队对坦克、装甲车的需求量顶天也就四五百辆,极端时候甚至不超过100辆。

图为演习场上接受CH-47J直升机补给的陆上自卫队10式坦克,它堪称日本“贵族”装备的典范。

产量的低下自然使得价格控制变成了不可能,但偏偏日本防卫省还囿于各种因素,没有掏钱补助各重工巨头的可能,而各重工巨头又偏偏不愿做亏本生意……

瘸腿的瘦子:只用20年的日本“先进装甲车”

种种负面因素下来,所谓的“日本自研装备”只能是部分性能好看,实用性却完全不如意的“绣花枕头”:以小松制作所的96式装轮装甲车为例,该车在自卫队的要求下把车宽压制到了惊人的2.48米(中美俄德法的类似产品都在3米上下),显然是为了符合日本道路交通法律的相关限制。

图为加装了防弹钢板的96式装轮装甲车2型,受限于车辆悬挂,整体防护能力未有质的改善。

但在“迷你级”的车宽尺寸背后,则是96式装轮装甲车防护能力的完全不达标——如果不加装防弹钢板,近距离下AK步枪发射的穿甲弹也能洞穿96式装轮装甲车的侧面防护。至于眼下“必备”的防地雷性能,既然防卫省没有要求,小松制作所也就“很贴心”地自然没有考虑上。

也正因为防卫省和厂商彼此“心照不宣”地给对方挖坑,1998年才服役的96式装轮装甲车在不到20年后就已经被列上了替代日程,而替代者之一的美国“斯特瑞克”的原型LAV-III则定型于1992年,真真应了那句老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死板和执拗:压垮日本装甲车产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相比96式装轮装甲车,“斯特瑞克”的原型LAV-III也没有什么特别高明的“黑科技”,无非就是把车辆的高度、宽度和吨位放宽到了一个很有远见的水平上。这使得后人能够轻易在LAV-III的基础上加强防护性能、或是加装30毫米遥控炮这样的新型武器。

图为加装新型康斯伯格炮塔的LAV-III装甲车,足够的余量使得改装变为可能。

但在轮式装甲车火力和防护均得到重视的2010年后,日本防卫省和自卫队依旧抱着“装甲车必须符合日本国情”的老旧观点不放:原本三菱就有基于16式机动战斗车研发相关变形车,继而打造日本“通用化大八轮部队”的想法,但奈何防卫省始终坚持老观点,把车宽2.98米的16式机动战斗车底盘束之高阁,此事也就只能作罢。

防卫省的如意算盘打得也很明白:小松制作所在当时已经揽下了“次期装轮装甲车”的活儿,也基本会按着防卫省和自卫队的基调造车,自然不需要三菱这个“刺儿头”。

图为小松的“装轮装甲车(改)”,车宽2.48米,车高2.98米,是不折不扣的“畸形儿”。

但谁也没料到,小松制作所最后拿出来的“装轮装甲车(改)”实在太过符合防卫省的技术指标要求,以至于近乎于“畸形儿”:该车车高2.98米,车宽2.48米;相比之下,芬兰帕特里亚AMV车宽2.8米,车高2.3米;中国ZBL-08车宽3米,车高2.1米——换句话说,“装轮装甲车(改)”车高马大,完全是逆国际潮流而生的产品。

雪上加霜的是,在坚持车身尺寸不能变的基础上,日本防卫省和自卫队还学会了“与时俱进”,要求“装轮装甲车(改)”具备和国外产品同等的防护和机动能力。如此一来,实在不堪重负的小松制作所最终选择了放弃,也彻底把自大的防卫省和自卫队杀了个始料不及。

图为装备大口径火炮的芬兰帕特里亚AMV装甲车,小国产品逆袭日本实在令人唏嘘。

于是到了火烧眉毛的2018年,日本防卫省才不得不拉下脸皮,宣布将把“次期装轮装甲车”的遴选范围放宽到国外产品。

而结局我们也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在久经战火考验的外国装甲车面前,日本“温室”里培植二十多年的畸形产品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完全白费了日本汽车工业打下的坚实基础,也间接让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先机”尽失,陆上力量战斗力几乎位居东亚末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