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我们也想造核航母 看了眼法国还是摸着鹰酱过河吧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诸葛兵

近期,美国网友拍到了世界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进行拆解的最新照片。

曾经闻名全球的企业号现在只能躺在干船坞里经受漫长的解剖,引起不少航母爱好者的唏嘘感慨。

美国海军表示,从该舰拆出的个别零部件会在翻新后用于福特级航空母舰三号舰的建造,并且后者还会继承“企业号”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典舰名。

▲ “65号大厦”依然耸立

美国拆掉的航母有很多,之所以企业号受关注度更高是因为这艘航母的名头确实很大,毕竟它是第一艘采用核动力驱动的航母,也是第一艘完成40万次舰载机着舰阻拦作业的核能航母,曾参与电影《猎杀红十月》的拍摄(汤姆克兰西所著冷战题材小说,中文版翻译是张召忠),是不折不扣的明星舰啊。

▲ 拆解工作将会持续多年

该舰于1950年开始设计,1961年正式进入美国海军服役,2012年完成最后一次巡航任务后反港退役,去年开始拆解。

▲ 企业号英文名为“Enterprise”,E=mc²是玩了一个双关梗

小兵兵不得不感叹人家第一艘核能航妈都开始拆了,军事实力紧随美国其后的俄罗斯、中国至今也没能建造出核动力航母。

可能有些朋友会问:既然常规动力与核动力最大的区别就是动力源,那为什么许多能够建造核潜艇的国家却造不出核动力航母呢?难道就不能直接把核潜艇使用的反应堆移植到航母上吗?

这个可以有,而且真的有!

放眼全世界,美国、法国是唯二两个拥有现役核动力航母的国家,而法国那艘“夏尔·戴高乐”号就是移植了核潜艇反应堆的航母。

▲ 请叫我夏尔·龟速·维修·戴高乐号航空母舰

戴高乐号使用两座K-15压水式反应堆,也就是红宝石级攻击核潜艇搭载的CA-S48型压水堆的放大型号,是航母移植核鱼动力的典型例子,掐指一算全世界还真就这么一家,小兵兵也不知道该用标杆还是奇葩来形容这货了。

那既然法国能做到,怎么俄罗斯、英国和中国这三个有核鱼的五常国家没有如法炮制?

▲ K-15压水反应堆

这个问题在小兵兵看来,你要非这么干也不是不行,但这种方法要面临两个大难题,首先就是马力不够。

潜艇用的核堆追求降噪和体积压缩,比如一体化设计的K-15就只有四十立方米,中低速巡航时还可以关掉主循环泵,依靠自身的冷却回路就可以控制堆芯温度,体积小、噪音低,很适合潜艇使用。由于性能优异,与戴高乐号同一时期设计建造的凯旋级战略核潜艇也选用了这型核堆。

▲ 凯旋级战略核潜艇

单台K-15能产生3万8千匹马力,要驱动满载排水量只有1万多吨的凯旋级是足够用的,但用到航母上就是小马拉大船了。

4万多吨的戴高乐号只装了两台K-15,总马力7万6千匹,轴马力只有30兆瓦,拽不动啊!马力小导致戴高乐号只有25-27节的航速,连制造甲板风都很困难,搞得舰载型阵风M战斗机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才能正常起降。

▲ 想起那天在夕阳下的起飞,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你可能会说既然两个堆拽不动,多上几个不就行了?技术上倒是可行,但这会产生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动力结构过于复杂。

相同体积下,潜艇堆的功率就已经不如航母堆了,如果硬靠数量堆砌马力会让传动机械的复杂程度成倍增加,不仅耗损速度大、故障率高,维修起来也十分麻烦。

就拿美军的企业号航母来说,这艘船装了8台西屋A2W反应堆,在第一代压水堆技术并不完善的情况下硬凑出28万匹马力和35节的最高航速。

马力倒是绰绰有余了,但这样做的副作用就是轮机设备几乎把船体的中段空间挤满,还造成整个动力系统的结构异常复杂。

复杂到什么程度呢?1991年企业号返港大修升级,直到1994年才完工,是航母历史上耗时最长的一次非战损大修,期间给8台反应堆更换燃料棒、检修保养就挤占了相当长的时间。

▲ 企业号使用的A2W反应堆

打个通俗易懂的比方,给航母用潜艇的动力源,就好比把许多台摩托车的引擎装到汽车上面,能动是能动,但无论做工效率还是实际效能都不如正经的汽车发动机。

这就是为什么很少有人直接将潜艇堆移植到航母上的原因,而戴高乐号没有折中上4台K-15,是因为当时的法国正处于军事预算大幅削减中,只好将就着够用就行了。

当然,将就的移植造成了将就的效果,戴高乐号作为一艘使用核动力的航母速度比常规航母还慢,巡航速度慢就意味着部署速度、响应速度受制,战力自然要打折扣。

总结一下就是,航母移植潜艇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效率低、副作用大,作战效能也没比常规动力高出多少。

所以说不是做不到,而是看不上。

其实在冷战时,苏联也曾尝试过建造核动力航母,而且差一点就成功了。

1984年上马立项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在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过移植潜艇堆的方案,而是以“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使用的KH-3型核堆为基础,改进出了KH-3-43型反应堆,单位功率达到305兆瓦,是美国A4W的两倍还多。

经过近2年的测试后红海军对其性能十分满意,确定它就是苏联第一艘核动力航母的心脏。

可惜啊,“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生不逢时,赶上联盟解体最终没能建成。

▲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预想图

而今天俄罗斯没有建造核动力航母并非是没有技术,而是窘迫的财政状况无法支撑如此巨额的开支,现在的俄海军连那一艘库兹涅佐夫号都修不好,更不要提新建核动力航母了。

▲ 要不你把老库拉到大连来?别害羞嘛~~

捎带说一句,大嘤帝国也一样,没钱,反对一切的工党都嚷嚷着要废掉水下核力量让英国变成无核国家了(梅姨:老佛爷,微臣尽力了)。

▲ “反对脱欧就算了,你们还想放弃三叉戟!?”

至于我们中国才刚刚开始建造航母,正处于技术迭代、掌握建造技巧和锻炼工程技术人员的阶段,尚不具备立刻装备核反应堆的条件。

移植潜艇堆那套移花接木的把戏,我们也的确是看不上。人民海军的目标是走向深蓝,研发出真正适用于大型水面舰艇的核堆才是正道,且不说学法国搞移植能否取得理想效果,就冲着揠苗助长的副作用我们也不会轻易这么干。

当然这些年我们也在悄么声筹备核动力航母的理论验证和技术设想,其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通过建造用于北极科考和开发的核动力破冰船,在风险和门槛较低的民用领域做技术预研。

▲ 现役的“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

为了应对北极圈内大片的浮冰,破冰船需要更为稳定和澎湃的动力输出与持久巡航能力,所以核动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建造这类船只恰好可以积累大型水面舰艇专用核反应堆的设计经验,对目前的中国来说是最为合适的开局方式。

2018年,中广核集团下属的研究院已经开始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的招标和建造工作,据消息人士透露该船有可能超越满载排水量2万3千吨、全长134米的俄罗斯“北极号”,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这将对我国发展核动力航母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意义。

▲ 中核的招标公告

在研制核动力航母之前,先用破冰船练手,这是国际上的常见操作。

美国的“企业级”核动力航母研制之前,首先研制了“萨凡纳”号核动力货轮,然后是“班布里奇”号核动力驱逐舰,以及“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

美国也是通过这些项目,才积累了大量经验,然后才开启了核动力航母的研制。

而众所周知的是,某个长耳朵的家伙,最擅长的无疑还是——

还是2018年,中船重工在官网和官微发布“新时代中船重工高质量发展战略纲要发布”,纲要中首次公开表示:中国将加快实现核动力航母的攻关突破。

而这也是中国官方首次确认中国核动力航母计划的存在!

虽然还处于“加快攻关突破”的过程中,但以兔家多年来在军工领域的一贯操作,如果不是有了阶段性的成果,或是关键性的突破,根本不会如此高调。

再联想到中广核集团下的核动力破冰船项目……

嗯,还是不要瞎联想的好……

中国人的航母之路,从辽宁舰,到首艘国产航母的改进,再到坊间传闻颇多的“神秘”的003,这一步步稳定推进、更新迭代,有计划有目标,走的是扎扎实实!

比起法国人的急功近利,比起更像是虚荣心作祟的产物“戴高乐”号,兔纸这种改一艘,造一艘,升级好多艘的玩法,小兵兵只有一个字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