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因时而动因材施教:盘点各国那些画风不对的武器装备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军机图

冷战时代是军事技术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之一。在短短不到五十年的时间之内,各国的主战装备更新了三代之多,而冷战时代后期的各类技术和装备时至今日仍然是大多数国家的主流。不过,回顾各个主要军事技术强国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几乎任何国家都有那么一些“画风不对”的装备。至于这些装备起到的作用是正面还是负面,这就各不相同了。

美国:“飞马座”级导弹艇


美国海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由于美国海军的实力以及美国本土的特殊位置,通常来说美国海军的作战区域都远在海外,因此对于近海作战的小型舰艇没什么需求,然而当年美国海军竟然也装备过导弹艇这种近海作战力量才有的“小玩意”。这种欧洲血统的导弹艇在“同行”中配置堪称奢华:该艇配有与其200吨级的“身材”极不相称的8枚反舰导弹和一门76毫米舰炮,还配备了完善的火控系统,其发动机更是令人瞠目结舌的LM2500燃气轮机,配合水翼设计能让该艇达到48节的高航速。然而即便该艇作战能力再强,在美国海军中也实在是找不到定位,最终只建造了6艘、服役了短短五年就全部退役了。

中国:WZ1224主战坦克


中国的坦克技术起初来源于苏联,以仿制T-54制造59式中型坦克为起点的国产战车在外观上自然也带着一股“毛味”,曾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万年不变的圆形炮塔和线膛主炮。不过,即便是在技术水平有限的上世纪70年代,中国也没有停止追逐世界领先设计的步伐。比如在WZ1224主战坦克上,我们能够发现很多当时很“时髦”甚至超前的元素:120毫米滑膛炮在当时还是很新锐且强大的火力配置,方方正正的焊接型炮塔和圆形的发动机散热窗则完全摆脱了苏式坦克传统、反而更接近德国坦克的设计。而复合装甲的楔形前装甲,可以说在设计上领先世界十年。虽然WZ1224最终未能修成正果,但该车所验证的技术后来为80/88式和后来的96式主战坦克所运用,因此说它是第三代国产主战坦克的开拓者也不为过。

苏联:M-17/M-55侦察机


苏联在航空器设计领域造诣颇深,不过相比于美国和欧洲西欧国家而言,苏联的航空器设计风格偏向保守、飞机设计以常规布局为主,但也有一些型号并不墨守成规。1978年,由米亚西舍夫设计局设计的M-17高空侦察机首飞成功。这种因任务特性而被称为“苏联版U-2”的侦察机在设计上完全打破了苏联飞机设计的常规,采用了在冷战时代比较罕见的双尾撑式布局,这使其在苏联时代的航空器当中显得十分另类。M-17的高空飞行性能优异,后来又在该机基础上研制了双发改进型M-55。虽然由于苏联解体M-17/M-55未能履行其预定使命,但其后M-55被改装为地球物理学研究飞机,也算是其优势的另一种发挥。

英国:“蚊蚋”战斗机


冷战时代的英国飞机一贯因外形丑陋为人诟病,特别是自行研制的战斗机经常让人感到严重缺乏航空器应有的美感。但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的航空器设计经验、且航空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家,英国的战斗机设计当然也不会缺乏亮点。比如1955年首飞的“蚊蚋”战斗机,该机不但因其“袖珍”的体积和出色的敏捷性而闻名于世,更重要的是该机的外形完全符合现代人对战斗机的定义,以至于作为英国空军门面的“红箭”飞行表演队都采用了这种外形和性能俱佳的战机。当然,秀外还要慧中,与“蚊蚋”看似弱小的外表所不相称的是该机优异的作战能力,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该机因击落多架巴基斯坦空军的F-86而被印度人誉为“佩刀杀手”。如果说它哪里不太好,那就是它没赶上超音速的时髦,不过相对来说这已经不算什么大问题了。

法国:AUF-1自行榴弹炮


作为一个相当注重工业设计的国家,法国研制的武器装备素来给人以优雅和精致之感。然而,AUF-1型自行榴弹炮绝对能颠覆这种印象。作为法国挑战现代自行火炮的开山之作,AUF-1简单粗暴地将炮塔直接安装在AMX-30主战坦克的底盘上,而坦克底盘与主流自行火炮底盘最显著的差别在于发动机前置、炮塔座圈位于车体中部,这使得AUF-1相比于同时期的主流自行火炮看起来相当不协调,而比起主战坦克又显得“脑袋太大”。当然,从性能上来说AUF-1中规中矩、至少说不上差劲,但这种外观上的拼凑感还是很难让人们将其与对法国武器的传统印象联系起来。

德国:205型常规攻击潜艇


对于海军装备爱好者来说,德国的大型常规潜艇可以说赫赫有名,无论是二战时期的“U艇”还是当代的209型系列、212A型和214型都在同时期的常规潜艇当中属于上乘之作。不过,二战结束之后,德国的常规潜艇是从中小型潜艇重新起步的,而且德国海军自身也曾经长期使用中小型潜艇。作为战后德国海军第一种大量装备的常规潜艇,205型全长仅有44.3米、水下排水量仅有508吨,即便在上世纪60年代也只能算是中型潜艇。不过205型设施设备齐全、火力和航行性能也不错,因此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完全退役。

意大利:OF-40主战坦克


意大利是个公认的在坦克设计领域水平不佳的国家,虽然该国早在一战结束后就开始自行设计制造坦克,但其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产品不是袖珍坦克就是落后于时代的P26/40一类,到坦克技术突飞猛进的二战时期干脆停止了发展。冷战时代的意大利采用的主战坦克以进口为主,不过也有了全新的设计。作为意大利独立设计的第一款主战坦克,OF-40在设计上一扫意大利坦克“不入流”的印象,不但外观设计追赶潮流而且性能也赶上了当时的主流水准。虽然OF-40经常被讥讽为“豹”1主战坦克的改进版,不过对于一个第一次设计主战坦克的国家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印度:HF-24“风神”战斗机


众所周知,印度空军在战斗机的选择上偏好法国和俄罗斯产品,而其号称独立研制的LCA“光辉”战机也具有法国达索的血统。但印度最早的国产战斗机HF-24“风神”并非来自法国或俄罗斯,而是在德国航空技术人员的协助下设计而成,该机的总设计师就是在二战期间以设计Fw190而闻名的库尔特·谭克教授。但系出名门不代表设计成功,HF-24在服役后因其发动机问题而难以实现超音速飞行,使得该机在上世纪60年代的战斗机当中性能并不出众,而后期换装新型发动机的改进计划取消后,HF-24的生命也逐渐走到了尽头。

日本:“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


平心而论,“白根”级在冷战时代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当中并不能算是特别另类,但这种开创了“直升机驱逐舰”概念的舰船在当时仍然显得十分怪异。在“白根”级问世之初,这种“前面是反潜驱逐舰后面是反潜航母”的设计不仅在日本海自当中找不到先例,即便在亚太国家乃至太平洋沿岸国家当中都找不到类似的设计,反而是地中海沿岸的法国和意大利有与之类似的直升机巡洋舰,此前苏联海军的“莫斯科”级也具有类似的构型。即便在今天来看,“白根”级以及其后续改型“榛名”级也过于特立独行,军机图认为哪怕与后来的“日向”级和“出云”级相比,“白根”级也实在是太“不伦不类”了。

韩国:K-136火箭炮


在充斥着各类美式武器的韩军武器库当中,K-136型多管火箭炮看上去多少有些格格不入,这种火箭炮和苏联的BM-21火箭炮实在是过于相似了。这倒也没什么奇怪的,因为K-136事实上就是BM-21的“山寨版”。与原版的BM-21相比,K-136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其发射管数量为36根、而BM-21为40根,这是因为K-136的口径为130毫米、比122毫米口径的BM-21更大。可以说,一款外形另类或者设计技术和现有或者传承区别甚大的武器出现,也代表着一个国家武器多元化发展的趋向,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进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