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曾经是空军主力!中国这一战机服役27年为何多次坠毁?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123军情观察室

时下,在人民空军庞大的装备体系中,我国自主研制的战斗轰炸机——“飞豹”JH-7的话题度并不是那么太火爆,它的风土早已被歼-10、歼-11B、歼-16和歼-20等国产先进战斗机盖过,一旦有关于它的话题,也多同飞行事故有关。然而,笔者想起在90年代,在航空杂志上看到“飞豹”时,再遥想到我国电影《冲天飞豹》依然比较激动。“飞豹”这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十分先进的战机,其问世也是中国首次以“竞标”开展的机型,当时,“飞豹”把设计更加激进的强-6可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和性能更加保守的JH-8战斗轰炸机击败了,“飞豹”则是一款比较折中的方案。

“飞豹”、强-6、JH-8方案的出现,同1974年西沙海战(我军大获全胜)有直接关系。我军在这场战争意识到,虽然我军胜利,但是敌方如果出现规模更大的海上舰队以及海军航空兵,我国因没有可以前来支援的多用途战斗机将失败,这是十分可怕的,因此研制一款机动灵活的并能进行支援的多用途战斗机显得十分有必要。“飞豹在”1977年正式立项,是轰-5轰炸机后续机型。到了80年代则改名为歼轰-7(JH-7)。

同采用变后掠翼的强-6,以及和歼-8II战斗机布局类似的歼轰-8仅不同的是,“飞豹”采用了两侧进气,机翼采用上单翼设计。“飞豹”则是中国“西学东渐”的典型代表做,整体布局上,和欧洲的“美洲虎”攻击机相近。在那个年代,有碍于中国的航空工业水准较为落后,“飞豹”的气动布局已经不先进,这位日后该机频发事故埋下了伏笔。

1988年,“飞豹”完成首飞;1992年,“飞豹”正式服役,自1977年立项已经走过了15年。在这一期间,行业机关与军队领导的现场办公会就已经召开了九次。迄今已经服役27年的“飞豹”,如今依旧为我国对地打击的主要空中平台。人民空军装备采用全新航电系统的新“飞豹”,也就是歼轰-7A,这是2000年以后的事儿了。

就像前文所述,“飞豹”是一款频发事故的飞机。根据相关统计,“飞豹”事故的死亡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0%!从1996年到2019年,“飞豹”共发生了约19次一等事故,导致我军有18名飞行员牺牲。“飞豹”的气动设计缺陷等问题,其带来的阴霾一直笼罩在“飞豹”上。我军目前拥有50架JH-7,230架JH-7A,如果按照19架计算,坠机率约为6%,在23年的时间里损失了19架已经非常高了。

“飞豹”战机采用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应用比较广泛的高位后掠翼,并且将进气道安排在了机身两侧,采用单垂尾设计,同美国F-111和苏联的苏-24类似,虽然其设计参考了外国经验,但总体依然很保守,失速的情况很容易出现,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飞行员会疲于应对,进而导致事故发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人民空军的思想由国土防卫,转向到了攻守兼备。因此有鉴于“飞豹”不具备优秀自卫能力,且无法满足人民空军的多用途作战需求。为此中国从俄罗斯购买了苏-30MKK,但该机使用的发动机推力不足,全天候打击能力不突出等问题困扰着空军,歼-16多用途战斗机因此诞生,其动力、航电和武器等水平已可以和美国的F-15E媲美。

在歼-16没有大规模列装前,“飞豹”依然是我国对地打击的主力,且其十分适合应对低价值目标。但是,随着未来我军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大,因此高性能的歼-16则是我军保持优势的重要保证,曾经的主力、不可靠的“飞豹”势必会被歼-16等更加先进的战斗机取代,以适应我军军事战略发展的需要。

利刃鸭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