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三八大盖性能如何?老兵:一枪两个眼,活下来靠运气

军迷圈官微
文|军情解析

1938年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作为当年日军普遍装备的轻武器,是日本结合之前1930年式步枪的经验开发出的一款栓动步枪。不过由于设计考虑远距离精确射击,所以该枪还是存在某些局限性。
枪毕竟是要杀人的,而弹的性能往往决定了枪的威力。和以往认知不同的是,子弹在飞行过程中并不是直来直去那么简单。由于子弹的高速自旋和空气阻力,子弹在出枪口后一米左右就会出现章动和旋进,在飞行一段距离后才逐渐稳定下来,而若是在子弹不稳定时命中人体,杀伤力则会十分恐怖。

日本三八式步枪使用的6.5*30毫米有坂弹,是一种铜质铅芯全披甲尖头弹,由于考虑到远距离射击,所以弹头较长,这导致了几个后果,一是在子弹出膛后章动和旋进十分剧烈,若是此时击中人体,则极易导致弹头在人体内翻滚甚至弯曲爆炸,造成严重的空腔效应,杀伤力自然很大。二是在远距离时弹头稳定飞行,子弹长径比大,穿透能力好,但由于其发射药药室较小,无法给子弹提供充足的能量在体内碎裂,容易造成贯通伤。
历史上也证明了三八式步枪在近距离射击时威力不俗。早年在淞沪战场国民政府抗议日军使用达姆弹,其实就是三八式步枪近距离射击的结果。而美军二战时编印的《交战国武器手册》以及美国陆军军医部门(US Army Medical Department)出版的《创伤弹道学》中,也详细说明了三八式步枪在近距离所造成的创伤和子弹的变形程度

所谓的一枪一个眼最早出处则是一部小说《烈火金刚》。我们的老兵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日军射击的精准和凶悍,而北美一些射击爱好者则称自己用该步枪在200码左右的距离撂倒了一头棕熊。
当然日本人也知道三八式的弱点,所以在战争进入白热化时日本便研制了发射7.7*58毫米有坂弹的九九式步枪,用以取代三八式,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得日本不得不将两种步枪同时使用,直到战争结束,三八式生产了三百多万支,并拥有各种改型。

以三八式步枪是一支在200-300米内十分致命的枪械,而且由于其枪管较长,枪栓强度大,所以远距离精度较好,枪口火焰小,十分适合狙击作战,再加上日本当时的训练大纲强调远距离精准射击,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远距离杀伤能力不足的缺点。枪身长也利于近距离拼刺,总之,尽管存在缺陷,三八式步枪还是很好的满足了日本军队当时的需求。

而对于当时的抗战军民来说,三八式比起那些早已磨平膛线的老套筒汉阳造可是顺手多了,三八大盖很快就成了中国狙击手手中的利器,包括饭冢国五郎,吉川资等都是被狙击手击毙的。抗战结束之后,三八大盖又继续活跃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场上,直到我军进行武器装备制式化后,才逐渐退出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