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舰巨炮时代战舰火炮与吨位有何关系?巨炮一定配大舰吗
文|和风漫谈
在大炮巨舰时代,舰炮的口径与战舰的吨位密切相关,因为战舰就是围绕这几根大管子设计的嘛。但并不是“多大吨位用多大火炮”这种简单的比例关系。
以战列舰为例,追求的目标是火力、防护、速度的平衡。在一定吨位下,这三个指标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啥都不想舍,那只能放大吨位了。
火力配置太高,会影响防护和航速,后坐力太大导致舰体不稳,射击精度偏低,打不准的炮又有什么用呢?有时候宁可火力稍小点也不要超标,装甲要能抵御自己的主炮一轮齐射,速度越快越好。
火力超标的典型就是日本的“扶桑”号战列舰。原本想造一艘完美的超无畏战列舰,标准排水量29326吨,但对火力的盲目追求,使它在205.1米长的舰体上安装了6座双联装356毫米(14英寸)火炮,占据了60%的甲板空间!而一般的战列舰才3~4座主炮塔,8~10门炮。
炮塔过多使主装甲带延伸过长,吨位增加,机动性变差,“扶桑”号最大航速只有23节,装甲12英寸,性能大大降低,弹药库布局也不合理。开火时烟雾影响观测,冲击波威胁上层建筑。最后“扶桑”号被鱼雷击中,引发弹药库爆炸,断成两截沉没。
所以,火力相对吨位过大也不是好事。
当然,小船扛大炮的情况也有,只不过在特定的战场使用,不像主力舰用途广泛。
“罗伯兹”级浅水重炮舰
比如二战时英国首相邱吉尔下令建造的“罗伯兹”级浅水重炮舰。它的吨位就不大,标准排水量7900吨,长97.5米,却扛了2门381毫米(15英寸)火炮。口径比主力战列舰乔治五世的356毫米(14英寸)还要大,比很多重巡洋舰的203毫米(8英寸)主炮也大。
小船扛重炮,就要牺牲装甲或速度,浅水重炮舰通常航速很慢,吃水浅,只能近岸航行,不能跟随舰队远洋作战。“罗伯兹”号的装甲还不错,但航速就太低了,只有12节。
它对陆火力支援很好,诺曼底登陆时,“罗伯兹”号发射了692枚381毫米炮弹,打的德军人仰马翻,为盟军登陆做出巨大贡献。
蚊炮船
还有更出格的是早期的“蚊炮船”,排水量只有几百吨,却有一门380毫米口径火炮。这样的船就别要求什么装甲、速度了,连海都出不了,只能在海岸附近移动当炮台使用。
大舰扛小炮的情况不多,因为大舰能力强。但在条约舰时代,因为对主力战舰的排水量、口径有约束,所以“乔治五世”战列舰排水量35000吨,只安装了10门14英寸火炮。
乔治五世
美国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原本也是14英寸火炮,后来看到日本退出条约换上大炮,才急忙改成16英寸大炮,只是船体来不及改了。
常言道:百年海军。海军建设与国家战略密切相关,战舰的设计主要看需求。每个国家情况不同,对战舰的追求也不同。
比如英国,它在世界各地都有殖民地,走到哪儿都能补给,所以战舰的油料、食品储存空间较小,省下来的吨位用在火炮和装甲上。
美国军舰要过巴拿马运河,所以舰体宽度不能超过33米。德国人觉得与英国海军实力相差太大,正面对决胜毫无胜算,所以战舰追求高航速,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同时要求打得准、打的狠。
“俾斯麦”号舰体宽,射击稳定性好,8门15英寸舰炮五轮齐射就干掉“胡德”号。恼羞成怒的英国人调集42艘战舰,围追堵截才将它击沉。
日本海军的思路就是战列舰对决,所以建造“大和”、“武藏”这种庞然大物,火力、装甲、航速一个都不想舍。光460毫米(18英寸)火炮就有9门!还有一大堆副炮及100多门防空炮。
火炮越大越多,后坐力就越大,为了保持稳定性,船体就越宽,阻力增加又要增加动力,舰体变长,吨位也就相应放大,最后吨位堆到了69000吨。
所以战舰火炮与吨位之间是有关系的,但不是唯一的关系,也不是比例关系,是火力、防护、速度三者之间的平衡,取决于各国的战略需求。多铆蒸刚,炮塔至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