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从裸奔到金钟罩!中国海军近防系统的血泪之路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

很长一段时期,中国海军的防空能力一直是最大的软肋。大家熟悉的61式与76式两款37毫米舰炮以及61式双管25毫米舰炮和66式57毫米双管舰炮曾一度在中国各型主力舰艇上担当防空大任。中国海军用这几款二战水准的舰炮对抗进入喷气与反舰导弹时代的空中威胁,说那时的我军战舰全部都在“裸奔”毫不为过。

从技术层面讲,上世纪八十年代定期的76A式37毫米双联全自动防空火炮算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据传该舰炮曾借鉴了不少意大利“布雷达”40毫米舰炮的理念,还采用了当时曾火爆一时的“双重命中”体制。所谓“双重命中”体制就是在较远距离上利用“近炸引信预制破片弹”以间接命中的方式对反舰导弹实施杀伤,在较近距离上利用硬芯脱壳穿甲弹以直接命中的方式对反舰导弹实施毁伤。不过由于该炮射速不够高,作用距离短,因此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权宜之计。

此后,我国参照世界上最先进的“密集阵”等近防系统开启了新一代近防炮的研制。首先进入视野的是苏联AK-630舰炮。该炮非常符合我国当时的工业水平,仿制所需时间较短,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不过,AK-630虽然比76A型舰炮性能强出不少,但该炮只能使用高爆榴弹,不能使用脱壳穿甲弹,因此杀伤力严重不足,在靶试中多次出现了命中目标却无法摧毁的情况。此外,该炮的射击精度也很令人抓狂,要想命中只能信仰。

在这种形势下,时任海军副司令员的贺鹏飞中将拍板,决定两条腿走路。于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近防炮:H/PJ-12型7管30毫米舰炮。

H/PJ-12型7管30毫米舰炮简称H/PJ12,工程研制代号857工程,俗称730,老编号为1987年式7管30毫米舰炮。该炮一般拦裁距离为1500--2500米,具有反应速度快、可靠性好、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整体性能超过了目前国外军队普遍使用的“密集阵”、“守门员”等近程防御系统,具有较强的反巡航导弹和低空飞行器能力。

730舰炮采用外能源驱动转管、高压气源驱动供弹或停止供弹、电击发方式工作,由两个备弹500发的弹药箱提供炮弹,可以发射高爆弹(HE)或者穿甲弹(AP)。该近防炮的电子系统有一款安置于炮塔的左侧顶部的小型圆形雷达,用于搜索来袭目标,在右侧的“U”形支柱上配有一个球形设备,里面安置有彩色摄像机、热感摄像机和激光测距仪等装置。730舰炮的雷达探测小型目标距离为8公里,对大中型目标的探测距离为15-20公里,光电系统可以探测6公里内的目标。

与AK-630等采取密集弹幕拦截的舰炮不同,730舰炮采用的是直接命中的毁伤方式,其最高射速为每分钟4200发,对立靶的射击密集度小于等于1.3,而AK-630舰炮的立靶密集度指标为小于等于3.5。

口径:30mm

管数:7管

射速:

1、高射速:4200发/分钟

2、中射速:2200发/分钟

3、低射速:1200发/分钟

射程:

1、 对导弹目标:2500米

2、 对飞机目标:3500米

弹种:脱壳穿甲弹、榴弹

射界:高低-25~+87、方位-180~+180

供弹方式:无弹链式

弹鼓备弹数:640发

全重:8吨

730近防炮一经推出,立刻成为了我军新型水面舰船的近程防空中坚,还不断开发出新的衍生型号,主要包括730B与1130近防炮。

730B与原版730近防炮最主要的区别是整个系统中成本最昂贵的传感器被局部“阉割”,原版730近防炮上自带的1部目标跟踪雷达与1部光电跟踪仪被简配为两套730B近防炮共用1部目标跟踪雷达与1部光电跟踪仪。

1130近防炮则算是730近防炮的升级版,正式编号为H/PJ-11型11管30毫米舰炮。该炮最高射速为11000发/分钟,有效射程3000-5000米,堪称是目前世界上拦截能力最强的近防炮,为人民海军的战舰撑起了一面坚实的盾牌。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