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真的如此强大?背后的真相令人心惊胆寒

军迷圈
文|铁血军事
万豪酒店地图分裂中国的事刚过,奔驰随前赴后继。
5日凌晨,奔驰在C级轿跑的海报上,赫然标上了一句所谓的“达赖名言”。
达赖是个什么货色大家都知道,讨伐奔驰也没有什么意义。我们该思考的是,外企接二连三辱华的背后,究竟藏在什么常人难知的秘密。。。

杀入中国的外资企业
1978年,工业部长周子健率团前往德国,与戴姆勒—奔驰公司洽谈合作事业。怎料奔驰没瞧得上中国,而代表团也没选奔驰,反而更中意大众。
六年后,在中德合资企业签字仪式上,哈恩博士(大众CEO)极其兴奋,大手一挥就开始指点江山:
中国旺,大众(外企)就旺。
2000年,哈恩一语中的。七八十年代来华大规模投资的外企基本赚得盆满钵满,中国市场成就了德国的奥迪、大众,日本的丰田、东芝,韩国的三星、现代,美国的通用、iPhone;而外资也撑起了上海、深圳、东莞、厦门等地的早期繁华。
于是,他们又喊起了哈恩博士那句话,不过名词却对调了:
外企旺,中国就旺。
这话可以说猖狂至极,但不无半分道理,原因很简单,两个字:技术。
强大的技术壁垒
2015年,当发改委60亿罚单传回美国时,高通CFO办公室发传出一阵咆哮:
没有我们(外资),中国能有今天?
中国确实没有以前重视外资了,1978年,我们重点提出:引进先进技术。三十年过去,外企把钱赚疯了,但真正向中国转移技术的却寥寥无几,以至于我们在许多行业都显得竞争力匮乏。

2005年,中车旗下的青岛四方机厂与日本川崎重工合作,共同成立青岛四方川崎车辆技术有限公司 。合作是中国提供市场,川崎提供技术。但是,川崎从未向中国转移过核心技术。这为12年后中车竞标纽约地铁项目失败埋下了伏笔。
2017年,纽约交通局对外招标纽约地铁项目,中国中车与川崎重工进入最后决战。有人曾信誓旦旦的保证:
虽然技术略逊川崎,但中车的价格优势足以打动财政捉襟见肘的纽约市政府。

事违人愿。2018年1月25日,川崎重工宣布斩获纽约地铁项目,交易车厢1612节,金额高达231亿。纽约交通局说,选择川崎而非中车的原因,一是川崎地铁技术含量比中车高,二是日本服务更好。
大家不用讨论阴谋论,更与中美日关系无碍。三年前,中车斩获波士顿284列地铁项目,且在全美地铁出口数量高达1579辆。
很明显,中车这次败给川崎重工并不是“中国”这层身份。美国地方政府选择标准不一样,波士顿或许看重价格,而纽约交通局更看重技术。
相同的事还发生在2016年,青岛四方因26辆地铁车辆存在缺陷,最终被新加坡地铁项目组退回。

2010年,中国成为工业产值世界第一。即便如此,中国以技术、制造业见长的企业远远落后美日欧同行企业。
以“全球品牌500强为例”,排名前10的技术流企业,美国占6家,韩国占1家,排名第十的中国工商银行是金融类企业。

同样,在世界企业500强前10中,除开国家电网这头国有控股的巨兽,中国亦无一家技术流企业上榜。其中,日本的丰田、德国的大众、美国的iPhone分列第5、第6、第9,而中国同类排名最靠前的上汽则位列第41。。。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在除掉忧关国家安全的重型工业领域,中国制造在其他领域还未赶上西方。

面对如此困境,工信部长苗圩痛心疾首的说道:
“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
西方在这里等着我们
诸如奔驰、万豪之流的外企,辱华也不是第一次。外商其实打心里瞧不起咱中国,原因三点:
第一,中国部分领域还不够强大。你看最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的航天技术,在美国刚刚发射的“重型猎鹰”面前,连人民日报都感叹:

第二,少了外企,中国就几乎没有今天。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某些势力的诱导下,很多中国人认为中国可以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如果我们信了这种谣言,中国用70年才建立起的工业体系,咱国人准备去玩服务业,西方能不开心吗?
我们做无任何技术含量的第三产业,西方乘势填补中国制造业的空档。不出10年,外资将再次占据中国经济半壁江山,他们又可以踩在中国人头上作威作福。现在低个头、道个歉,算个屁。
外企一次又一次的辱华,是因为他们看见了国人在制造业上的迷茫;我们一次又一次的群情激愤,归根结底还是我们不够强大、不够自信。

等咱中国真到了天下无敌的境地,谁又在乎网上的嘴炮、谁又敢触犯天威?真正的自信与强大,是如罗斯柴尔德的名言:
实力(金钱)一旦作响,坏话随之戛然而止。
作者:江索寒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