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中国歼-20首次参加实战训练 这意味着什么?

军迷圈

关注

文|兵工科技

据媒体报道,中国国产歼-20第五代战斗机在2018年1月开始的全年第一周训练中,展开了自2017年3月服役以来的首次实战训练,歼-20此前早已进入空军服役,为什么现在才展开实战化训练?什么是实战训练?歼-20展开实战训练又意味着什么?

服役并不意味着具备战斗力

歼-20第0批次战斗机小批量装备华北某空军试验训练基地,是在2017年3月间,这标志着歼-20开始初步进入空军服役。但服役,并不代表着歼-20就此能够直接进入战场,服役和具备战斗力之间,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完成。

以美国空军F-22A战斗机为例,F-22A首架原型机,于1997年9月,就已经进行了首次试飞工作,之后,F-22开始小批量进入空军服役,但其后用了整整8年时间,在2005年12月,美国空军才宣布F-22A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为什么会这样?虽然美国战斗机的研发与中国不同,大量原型机的研制和试验工作,早在YF-22验证机阶段就已经完成,基于YF-22大幅改进的F-22A原型机出来之后,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我们歼-20小批量生产第0批次的技术状态和水平。然而此时的F-22A进度还比较初步,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各种飞行科目训练,以达到美国空军规定的“初始作战能力”形成水平。什么是初始作战能力?该术语英文缩写IOC,指的是某一型装备具备了最小化的、但具备实际部署意义的作战能力。也就是说,战斗机在建造并初步服役后,必须展开各种训练科目的训练和磨合,比如雷达航电系统运用、电子战系统操作、武器结合和投放试验等,等战斗机完成了所有基本的训练科目和磨合试验,具备了初步实战部署能力,才算是达到了初始作战能力标准。

同样的,虽然我军战斗机一直以来奉行的研制和装备流程与美国空军略有差别,但歼-20第0批次在进入空军试训基地之后,还要进行各种训练科目的试飞和演练磨合,同样要进行航电、电子战系统、武器系统等一系列的试验磨合工作,逐步生成战斗力。在这一期间,试训基地的飞行员们还要担负为歼-20战斗机编写训练大纲和飞行手册的任务,摸索和形成一整套该机训练飞行的规范和条令条例,以便将来在装备歼-20的空军作战部队推广。也就是说,等到歼-20在空军试训基地经过大量的飞行试验和科目训练,具备了初始战斗力之后,才能算是真正成为“作战飞机”。

战斗力生成后,就要进行实战化训练

在形成所谓初始作战能力之后,歼-20的下一步工作就是进行实战化训练,即从实战条件、角度和环境出发,为歼-20安排较为困难的训练和对抗科目。

从国内媒体视频报道可以看出,歼-20的实战训练首先包括超视距训练,超视距空战对于歼-20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训练科目,作为能够超声速巡航的战斗机,歼-20在超视距空战中拥有“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先敌脱离”的超强能力,因此要充分发掘歼-20的战斗力,超视距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科目。

除了超视距训练,在视频报道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歼-20与同在试训基地装备服役的歼-16和歼-10C两种四代半先进战斗机进行了模拟空战对抗训练。据香港媒体报道,在实战训练中,歼-20和歼-16两款新型战斗机在内蒙古朱日和基地同时起飞,在空中进行激烈模拟对抗。这一对抗既可以检验歼-20的空中实战能力,同时对于歼-16等四代半战斗机而言,也是积累与隐身战斗机强敌对抗的经验。

实战训练意味着歼-20已经能登上战场

歼-20展开实打实的实战场景对抗训练,充分表明经过近一年的摔打磨练,歼-20已经在空军试训基地完成了所有必要训练科目的训练,已经具备了全天候、全电磁对抗环境、全武装状态下的实战能力,可以说,从当初初试啼声,到现在鹰击长空,歼-20已经成为了一款真正的“作战飞机”,假如战争打响,歼-20立刻便能升空抗敌!

美国F-35B海军陆战队型和F-35A空军型战斗机分别于2015和2016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而参照其首飞时间(F-35A于2006年首飞,F-35B于2008年首飞),两者从首飞到形成初始作战能力,具备实战能力,分别花费了约7和10年时间。而歼-20于2011年初首飞,2018年初形成战斗力,研制、试验和训练工作比美国更顺利,可见我国在五代机研制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雄厚的技术积淀。

作为世界上第三款形成战斗力的第五代战斗机,歼-20具备实战能力,标志着中国空军战斗力真正实现升级跨越,有更强的能力,更足的底气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保卫祖国蓝天!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