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被打湿真能防子弹?游击队创造“复合装甲”让日军吃苦

军迷圈
文|军情解析

(复合装甲已经成为各国主战坦克标配)
众所周知,自二战后英国开发“乔巴姆”复合装甲至今,各型复合装甲已逐渐成为各国主战坦克的标配,其优异的防护性能使其在几十年来的在历次战争中经受住了层层考验,挽救了众多坦克车组人员的生命。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早在抗战时期,我国的抗战游击队先烈们就已经用上了“复合装甲”对抗日军。

(被游击队攻克的炮楼)
抗战时,为了围剿游击队,日军在占领区修建了大量碉堡炮楼据点,彼此互为犄角切割游击队活动区域,并作为日军巡逻队夜宿的安全落脚点。可以说,炮楼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游击队的行动,一提起碉堡炮楼游击队员们无不咬牙切齿。但是,碉堡拥有完备的机枪火力点、壕沟和铁丝网作为防御。日军只需一个班的兵力就足够抵挡只装备土枪和劣质手榴弹等老旧武器的游击队的进攻。经验丰富的日军老兵占据炮楼居高临下,只用38式步枪就能将游击队员们阻挡在炮楼外围的壕沟,而久攻不下后闻讯赶来增援的日军大部队将迅速使得游击队陷入反包围的境地,缺乏重火力的游击队对炮楼根本无可奈何。

(电影里游击队员使用棉被加湿土的方法抵御日军火力)
为了抵御来自日均炮楼内的凶猛火力,游击队士兵发明了一种利用棉被加湿土组合的土法防御,该方法将三张棉被一层层打湿并在中间填上泥巴,然后盖在单人身上或者钉在四方桌面上由人抬着往前冲。虽然方法简陋,但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抵挡50米以外的38大盖射击,并且材料易寻,可供游击队大规模使用。后来,又有人将这终设计改进到了手推车前面,使之变成“土坦克”掩护步兵冲锋。该方法推广后,游击队伤亡率大大降低,战斗成功率大幅上升。后来,在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运送伤兵、物资的车队也多采用厚棉被加湿叠加的方法抵御越南的冷枪偷袭。

(在这种机枪上加棉被向进攻点移动)
虽然成本低廉且效果显著,但事实上这种“土法复合装甲”仍有许多缺点。在面对日军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扫射时,这种简易“复合装甲”会很快被打散,而日军的掷弹筒对缺乏机动性的“土坦克”同样有着非常大的威胁。并且,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棉被是老百姓过冬必不可少的必需品,许多游击队到了冬季不得不停止使用该方法,将棉被支援给贫苦老百姓。现在看来,这种最早应用于实战的“复合装甲”其实也只不过是游击队员因装备落后而采用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