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中国无人机井喷发展 美国紧急迭代 欲拉大中美技术差距

军迷圈

关注

文|利刃军事

近日,美国空军官方媒体《空军时报》称,美国空军所有的MQ-1“捕食者”无人攻击机将在夏天前全部退役,为其自身的深度改进型MQ-9“死神”为替代,此举意在增强战斗力的同时,降低空军的训练和维护成本。

图为美国空军的MQ-1“捕食者”。其左右翼下挂架最多只能携带1发海尔法导弹。

即便MQ-1是一款成熟可靠的无人侦查/攻击机,但其实它已经在美国空军服役了23年。而从2011年美军接收最后一架MQ-1之后,便决定不再接收此机。

相比之下,通用动力在MQ-1C基础上再改进的MQ-9“死神”则较前者拥有更大的翼展和更强力的涡桨发动机。因此,MQ-9的续航时间便提高到36小时,升限也高于1.6万米,能避开绝大多数的积雨云,以避免在恶劣天气飞行下损坏。

图为美国空军最新型基础无人侦查/攻击机MQ-9。请注意其每侧各两个的挂架,以及内侧挂架携带的225千克激光制导炸弹——较强的挂载能力,是其最终能全部取代MQ-1的重要因素。

在这之前,美国空军并行装备过MQ-9和MQ-1,以及更高级的RQ-4“全球鹰”、堪称绝密的RQ-170“坎大哈野兽”。但后两者的代号都为“RQ”,意为无人侦查飞行器,不具备攻击能力,因此美国空军实际用于对地的无人攻击机一直只有MQ-1和MQ-9两种。

图为通用动力发布的MQ-9极限挂载宣传效果。共能携带2发225千克激光制导炸弹,8发海尔法空对地导弹,甚至还有2发AIM-9X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据笔者分析,在全部携带海尔法空对地导弹时,其最大的挂载量可能将达到18枚,较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现役的武装直升机不仅毫不逊色,甚至还有超出。

在美国空军的操作台和操作员数量受限的前提下,只能挂载2枚海尔法对地导弹,效能相对较低的MQ-1自然被美国空军淘汰。

自2007年开始在阿富汗地区进行作战评估以来,美国空军对载荷大航程远的MQ-9一直很满意,英国、意大利和荷兰空军也相继购买。

而在此之后,MQ-9的成功继续向民用层面扩展。美国林务局也购买了一架MQ-9,命名为“智能”,挂载红外传感器吊舱进行火灾侦查,美国国土安全部也在边境投入了数架MQ-9改进型,这些称为“卫士”的无人机在打击海上毒品走私方面表现良好,一直服役至今。

图为中国制“翼龙II”无人机公开录像上摄制的挂载情况。挂载有3发“天燕-90”导弹的挂架也能携带2发轻型空对地导弹,挂载总数最多能达到8枚。

相比之下,中国公开的同等级无人机“翼龙”则完全是个小不点——即便“翼龙”和“死神”一样都具备“察打一体”能力,其挂架最多也只能携带8发轻型空对地武器,能打击的目标数量也依旧不及“死神”的四成,在执行长航时猎-歼任务时可能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效能也相对较低。

图为MQ-9的改进型,“复仇者”无人机。该机于2009年首飞,应用了内置挂载和外置挂架共存的隐身设计,也将主发动机换成了当年MQ-9开发计划时未能采用的涡轮风扇款,这使得“复仇者”较前一代无人机延长了20小时续航时间的同时,还拥有了两倍于“死神”的航速(740KM每小时),事实上,这些飞行指标甚至已经是“全球鹰”和其中国对标产品“翔龙”的标准。

其次,“复仇者”在隐身状态下使用内置弹仓时,其挂载和航程完全不逊于MQ-9“死神”。可以预计,“死神”被替代也已经时间问题。而在中国仍未普及基础无人攻击机机队的前提下,美军的无人机换代实则已经拉大了技术差距,中国仍需迎头追赶。(利刃专供企鹅独家 谢绝转载)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