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27存在巨大缺陷 我国主力战机机翼全都涉及?

军迷圈
文|四代重歼
说到我国主力战机,在当下的歼-20、歼-31之前,可以想到的就是歼-11系列、歼-15以及歼-16等了,而作为这些主力战机的雏形的苏-27,就更加令人感觉熟悉了。该机的各类数据也可以称得上众人皆知,而它的一些数据和机型特点,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像近10吨的内载油量还有看上去极为不合理的机翼设计等方面,都是最为显著的几点。而就在最近,有观点称就是因为苏-27机翼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其机翼存在缺陷,这也就是说,在苏-27上延伸出的歼-11系列、歼-15、以及歼-16也存在问题。对此,外界也是热议非常。

首先要说的是苏-27战机10吨级的燃油储存空间。一般平常的正常燃油,会用到5~6吨,剩余差不多4吨为内置副油箱使用,而对于这个“内置副油箱”有的说法是,称其是设计师为了航程而加上去的,其实并不是这样,多出来的4吨油箱空间是苏-27在采用升力机身之后,自动多出来的空间,并没有可以为了航程而添加。像苏-27这样的升力体,机身很平滑的过渡到机翼,正是因为如此,其翼根处的横截面积类似三角形,三角形我们都知道,具有稳定性,这就有了先天的结构强度。在这样的结构强度下,会使得苏-27的整体重量反而会比较轻,并且摩擦力减少,排除了机翼与机身的不利气流干扰。

这样一来,机身又可以很容易设计成机翼剖面,升力又可以得到相应的提升,在达到需要的升力之后,结构的重量又可以减轻。能贡献可观升力,于是可以提升飞机的升阻比,那么在达到需要的升力的情况下,结构又可以再减轻。而像F-15、米格-25这种箱式机身,机翼与机身的交接方式,就很不一样了,应力很难用蒙皮去承担,这也是相对之下,苏-27所存在的优势。

事实上,苏-27的升力体结构是有助于减重的,并且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翼根会“自动”空出空间,可以进行放油,这并不是增重导致。苏-27在确定用升力体设计后并不知道会多出4吨燃油,也是到做细部设计时才发现,那到这种时候,肯定是以升力体为先,也没法再做较大的改动,而且多出来4吨燃油也是多出的好处,重点是在结构上还有利于减重,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多出来的油箱储量肯定是有可能会造成增重,但这个问题军方和生产方也是进行过技术规格的协调,最后增重的现象也并没有发生。详细的过程是,设计师发现升力体机身可以容许多余的4吨燃油,不过按照苏联标准,势必要承受更多的升力,结构就必须要增加,这样的话就必须要增重。
如果要按照规范,在原本就面临超重的情况下,增加结构重量、挑战发动机等等,这么下来,就真的进了一个死循环。最后解决的方案则是,各方完成协调,达成共识,即不要把多出来的4吨油当成内燃油,而是作为“内置副油箱”,这样既符合了原来的航程需要,也避免了在必要时,使用副油箱所会造成的气动损失,以及挂点损失等情况。

至于苏-27的机翼设计,称其后掠翼有缺陷的观点,同样也是需要综合考虑分析的。苏-27用升力体,机身负担部分升力,在翼前缘延伸的涡流作用下,升力中心会往翼跟靠,这样的话,在满足升力需求的情况之下,苏-27机翼翼根的负担并不是常规想象中的那么大。有人拿其与F-15相比,后者的主翼类似三角翼,因为较长的翼根、强度大,以及后掠角大,所以超音速效率很好。但飞机还是要从整体上来看,在飞机的设计上,取平衡是根本,强度保证了就可以在其他方面创造亮点,也不必要与F-15那样,使用三角翼来提高强度。要说苏-27这种机翼设计,在超音速效率上不如F-15是没错的,但该机本身就是亚音速,要拿这个说是人家的缺陷,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