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万万没想到:印度刚撤军不久,竟对中国提出这种要求

军迷圈

关注

文|军武格子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军武格子铺

你绝对不会想到,刚刚撤军不久的印度,竟然会对我们中国提出这种要求:

9月9日,印度商务部长普拉布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东盟经济部长会议期间与中国商务部长钟山会谈,呼吁更多的中国公司对印度进行投资,并“提供包括经济特区在内的促进性措施”。

据印度教徒报9月9日报道称,在上一财年,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高达510亿美元,为了减少这一巨大的贸易逆差,印度政府正寻求更多的来自中国公司在包括以出口为主的经济特区进行投资。

不得不说,这脸变的真快。

既然说到经济,我们就简单说说印度“解放后”的经济吧,为了方便理解,我拿我们中国做个对比。

1947年印度独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两方起始时间差不多,但不同的是基础。

印度继承了大英帝国留下的遗产,英国殖民地虽然众多,但是印度的地位一直是比较高的,所谓帝国皇冠上的明珠,不是说着玩的。

我们来看看1949年两方工农业的主要指标对比:

我选取了一部分,全部写出来没什么必要,而且,也太长了。

1、农业(以1949年为例)

粮食总产量:中国粮食总产量11318万吨,印度6285万吨。

棉花总产量:中国棉花总产量44.4万吨,印度51.8万吨。

粮食,印度占了中国的约56%;

棉花,印度占了中国的约117%;

印度并不比中国差,人均下来,两边差不太多。

中国虽然喊4万万人,但实际上应该在5亿人多一点儿,而印度人口是3.6亿,所以,人均下来,大家都在200公斤左右,印度是175,中国是215,相差不大。

2、工业(以1949年为例)

生铁产量:中国25万吨,印度164万吨。

粗钢产量:中国15.8万吨,印度137万吨。

煤炭产量:中国3243万吨,印度3220万吨。

焦炭产量:中国54万吨,印度191万吨。

原油产量:中国12.1万吨,印度25万吨。

发电量:中国43.1亿度,印度49亿度。

水泥产量:中国66万吨,印度214万吨。

化肥产量:中国0.6万吨,印度2万吨。

汽车产量:1955年,中国汽车产量100辆,印度2.2万辆。

之所以提出这些指标,是因为基本代表着工业革命的主要指标,钢铁、发电、煤炭、水泥、化肥,单独提出的是汽车,这是低等级的工业品。

从指标可以看出,印度基本碾压中国,除了煤炭以外,其它,基本不到印度的50%。

另外,单独提出一个——铁路,1949年中国铁路里程约为2.1万公里(其中清政府修了0.98万公里,北洋和国民政府一共修了1.12万公里),印度约为5.28万公里。印度还是全面碾压我们。

从1949年到现在,一个甲子过去了,各项数据对比我就不多列了。基本情况是倒过来的,印度很少有能到中国50%的产能。更多精彩请关注:军武格子铺 微信号:jsc01c。

铁路里程还是能到的,印度是6万多公里,中国12万公里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里程达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对比双发的运行速度,只能是呵呵了。

值得单独提出来的是粮食产量:

2010年印度是2.16亿吨,人口约12亿;

2010年中国是5亿吨,人口约13亿;

人均粮食,印度是180公斤,中国380公斤,我真的不知道印度是怎么生活的,还能出口粮食。

中国封闭了稻米出口,导致了世界稻米价格大规模涨价,巴西曾经数个月时间稻米一天涨1%。

这点儿人均,没人说印度饿死人,实际低于中国60年代和今日之朝鲜。

好吧,民(鬼)主(扯),呵呵。

下面说说个人对中印两国发展的看法,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印度和中国都有五年计划,只不过中国在不断实现,而印度在不断计划。

1、中国

中国自1950年代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一直努力的进行工业化,从苏联要了一套工业体系。

关键是还要了人力资源,大约近3万苏联专家来到中国,帮助中国建立了工业体系,并且,同时中国向苏联派了约3万留学生。

两者相加是6万人,这6万人会直接影响到约200万人(以1人带领一个30人的研发学习团队计算)。欧美归国专家大约千人,这是顶级专家。

也就是说,中国人力资源很快组成了由顶级专家领导,由苏联培养人才实施的结构,时至今日,中国很多军工产品都可以同时看到欧美与苏联的影子。

而这些人是中国工业化的骨干力量,加上最高领导层的领导,使中国很快进入了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重点发展了一系列的产业,主要资源集中在重工和科技这两方面。

2、印度

而同时期,印度虽然也实行了计划经济,但是资源并不集中,实际上是纸面计划与实际生产完全脱节。

印度都是纸面计划,从未与实际资源调配相合过,所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虽然,印度经济发展缓慢,但纸面速度不慢,或者说想快就快,想慢就慢。

印度整体上我个人认为是粗放的,既不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又不是欧美的干预式市场经济,而是一堆高官在说啊说,经济自己在玩啊玩,两者没有结合。

有人会说,中国得益于改开,因为到1980年两边差距并不大,实际上到了1980年,中国各项指标均超越了印度。

这是从不到印度的50%完成的超越,而且,中国到1980年完成了两弹一星、核潜艇为代表的科技研发,代表着中国科技研发能力和产业链条站在了世界最前端。

这意味着中国拥有了相当好的技术研发和工业的人力资源,这是改开的基础,但是人不等于人力资源。

综合以上,印度在1947年建国以后,实际上实行的既不是计划经济,也不是干预式的市场经济,而是一种完全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造成印度至今在工业历程上犹抱琵琶半遮面,别说工业化,就是种姓这种最基本的社会问题都没有解决。

印度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艰难前行。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