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朝鲜要逆天吗 一次核试竟两次地震?

军迷圈

关注

文|刀口谈兵

作者:刀口团队 / 瀚海狼山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东邻于2017年9月3日中午连续发生了两次地震。造成中国吉林省多地有明显震感。第一次:11时30分东邻(北纬41.35度,东经129.11度)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0千米。第二次:11时38分在东邻(北纬41.21度,东经129.18度)又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没有报告。

那么,这是东邻在一天之内,事隔仅仅8分钟,进行了两次核试验吗?这种可能不能排除,若真是这样,那么这就不是东邻的第6次核试验,而是东邻的第6和第7次核试验了。

但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比较小。第二次地震,可能不是核试验。理由有:

第一,核试验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高度保密、花费极大、风险极高的武器试验项目,即使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在冷战最疯狂的年代,也很少在一天之内,在非常近的距离内,进行多次核试验,(很少不代表没有进行过,但是不多见)。

东邻作为一个小国(东邻最不爱听的恐怕就是说他是小国,他自己和他的南方兄弟一样,都认为自己是“宇宙第一大国”),在极短的时间间隔和极短的距离间隔内,进行连续两次地下核试验,概率不高。

第二,地下核试验前的准备工程,是很复杂很精密的。核大国的一般做法是:

1。根据地质资料,在山上开挖水平坑道的正切方向;

2。每个水平坑道都有数条巷道,深度通常为150米;

3。水平坑道的横截面面积通常为9~12平方米,以方便运输设备和装置;

4。距离爆炸中心数米到10米的地方摆放监测装置;

5。每个水平坑道出口处,都有试验器材的集散平台,并分布成相应小区,以便摆放性能不同的各种器材;

6。自动爆炸控制台及检测仪器控制台设在距坑道出口处1~5公里的地方;

7。核爆炸发生后,中心产生的放射性气体排出的总量通常为1.5~105居里,不会对地表造成任何污染。

可见,做地下核试验,不论是用水平井山洞法,还是直接采用竖井法,都非常麻烦和精密,工程量很大。若是连续试验,应该让两枚核弹爆炸的距离,越远越好,时间间隔也不能很近,因为前面的核爆炸带来的剧烈地震,很可能会对后一枚核弹的实验场地和设备,带来严重的震动破坏,若后一枚的试验电缆被震断,那么全部实验将完全报废。

而且间隔较近的核试验,最好先实验小当量的,再实验大当量的,这是一般常识。但是东邻昨天的人造地震,却是大当量的在前,而小当量的在后,这完全有悖常理。

因此笔者研判,两次地震,第一次6级以上的人造地震,很可能就是东邻进行的第六次大当量核试验;而8分钟后的4.6级地震,更可能是核试验引发的地质坍塌地震。

地下核试验后,引发地质坍塌,是非常常见的后续效应。美国在内华达沙漠中,遍地的“大弹坑”,基本都是地下核试验后引发的地质坍塌造成。

网上最直观的核爆坍塌,就是美国早年核试验后的这个动图,但网上解说是错误的,这种坍塌,不是核爆炸瞬间的坍塌(核爆瞬间坍塌,岂不成了黑洞了,因此解说有常识性错误),而是核爆冷却后,后续发生的坍塌,核爆瞬间对外压强极大,一般不会立即坍塌!

本次引发4.6级地震的坍塌,又分为几种可能:1,是第六次核试验造成的地下超大爆炸洞穴的直接坍塌;2,本次大当量实验,引发前几次实验造成的某个地下爆炸洞穴的坍塌;3,本次大当量实验,引发天然地下洞穴的坍塌。

从速报的地震震中坐标来看,两次人造地震的震中并不重合,因此研判这是本次实验,引发以前实验造成的地下爆炸洞穴坍塌的概率最大。当然,地震震中的速报,坐标往往有较大误差,必须经过后续几百个地震台网汇总,精确测定后,才能最终确定两次地震震中的精确坐标,误差在50米以内。

另外,天然地震、核爆炸地震、地质坍塌地震的波形,区别是很明显的,后续也可以根据波形,最终确认昨天两次地震的性质。这个确认过程,大概需要两周时间。

地下核试验后,特别是平地竖井核试验后,会在地面留下非常壮观的“大弹坑”,但是这种大弹坑,并不是常规炮弹或炸弹,落在地面爆炸后,炸飞地表的部分泥土,造成的弹坑。地下核试验在地表留下的超级大坑,往往都是“后续塌陷坑”,爆炸点本身的上层泥土往往并未炸飞!

塌陷坑是怎么造成的呢?这是因为核爆炸的冲击力极其强大,在核爆炸的瞬间,即十分之一秒内,会强烈气化、融化和压缩周边的泥土和岩石,在地下瞬间产生一个直径从几十米甚至高达两百米的超级大空洞!等于在地下瞬间人造了一个比人民大会堂大礼堂宽度还大的大跨度无支撑的空间。在核爆炸的威力释放后,空洞内的气压和温度下降后,若这个地下大空洞上面的岩层和泥土不够厚,将无法承受自身的重力,将会出现瞬间的大面积向下坍塌!在地面留下一个超级大坑!

这种核爆炸后的坍塌,有可能在爆炸后几分钟后就坍塌;也可能过几个月后才突然坍塌,甚至多年后,才在外力引发下坍塌;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坍塌的情况也有。主要看核爆的当量、深度和地质构造条件。

地下核试验产生的瞬间压强在100-250万个大气压之间。这相当于在指甲盖这么大的面积上,压上一列货运火车的全部重量!在这么大压强的冲击波作用下,离爆心最近的岩石会被瞬间加热气化。冲击波下降到不足以气化岩石时,岩石则在其作用下被融化和推挤,表现为流体性质。

这个液化层在空腔膨胀过程中被展薄,部分熔融岩石会被挤入空腔壁面的裂隙中,部分会由于重力作用流向空腔底部;空腔中的岩石蒸汽冷凝雾滴大量落入空腔底部的液化层中或附于空腔岩壁的液化层上,液化层最后冷凝成了玻璃体。

千吨核爆炸,炸出空腔的直径约为30米,万吨核爆炸的空腔直径超过60米;十万吨以上的核爆空腔可高达120到200米的惊人宽度!这个空腔的直径也不会随着核爆的当量的上升无限扩大,美国最大的核爆塌陷坑,爆炸当量才十几万吨,有些数百万吨的氢弹地下爆炸后,空洞反倒没他大。

假设人处在核爆炸空腔的中央而不受核爆影响,会看到这样的奇景:轰隆一声巨响以后,随着光亮逐渐减弱,一个球形的巨大人造山洞,瞬间出现在眼前。山洞内红彤彤一片,圆形的洞壁上面挂着红红的岩浆,缓缓的顺着洞壁流向底部,顶部的岩浆则滴落下来,山洞中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岩浆雨。山洞的底部汇集了红红的岩浆。

随着时间流逝,温度的下降,岩浆雨停了,洞壁的岩浆也停止了流动,整个洞壁如镶嵌着闪闪发光的琉璃般晶莹璀璨。很快,由于爆炸后岩体产生了很多裂缝,完整性不如原生岩体,加上空腔顶部地表岩层松散以后的重力压迫,爆炸空腔一般很难形成稳定的拱顶支撑,因此核爆炸后,空腔顶部就开始塌落,几秒钟内,拱顶塌陷就发展到地面,形成一个直径比爆炸空腔还大的大坑。

如果“爆深”足够,也就是说在足够深度的地下进行核实验(500米深以上),有可能可以阻止塌落的发生:“爆炸产生空腔后,空腔上部岩土体会发生应力重新分布,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位移,并最终在空腔上部形成一个拱状的结构而稳定下来。由于深度足够,地表的坑会小很多或者干脆没有。但是这种空洞,也可能在多年后,再突然坍塌。

到这里有人又要问,一个地下大空洞的坍塌,就能引发高达4.6级地震?

是的,地下洞穴的坍塌(天然或者人造地下空洞),往往就能引发有感地震,前几天,北京房山刚有一次2.6级的坍塌矿震,不过级别较小。和核爆坍塌地震规模比较相似的,是发生在2015年12月25日的平邑石膏矿坍塌矿震。

据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发布的消息,2015年12月25日07时56分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北纬35.5度,东经117.7度)发生4.0级地震,震源深度0千米。经过分析,并结合现场情况,确定本次事件非天然地震,而是由石膏矿塌陷引起发的振动,能量相当于4.0级地震。

塌陷地震是地下岩洞塌陷、大型山崩或矿井顶部塌陷引起的地震,影响范围及危害一般较小,在速报时震源深度一般按照0公里处理。

本石膏矿采空区的坍塌,相当于3.5—4.0级地震能量的矿震,即相当于180到300吨TNT当量。据计算,引发矿震的初始垮塌点300m之内的采空区矿柱和护顶膏的质点移动速度远超过允许值,造成相邻矿采空区部分强度较弱的护顶膏层折断,护顶膏和软弱直接顶板垮塌,形成新一轮石灰岩坍塌,造成次生矿震破坏。

此次矿震坍塌的跨度在150米以上,和大当量核爆空洞直径接近,因此坍塌的威力也大致近似。

地下核试验会产生放射性核素,造成环境危害。这种危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和化学机理,这些机理控制着放射性核素如何进入地下水并将它传播给生物圈内的各种生物。

当前世界各国,除了东邻外,早就全部停止了核试验。唯独东邻还在搞,而且当量越来越大,东邻的试验场也不是沙漠,有丰富的地下水,长此以往,对周边有强烈放射污染是免不了的。这个搞法,只能说是越作越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刀口谈兵”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