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分析∣洞朗对峙的和平窗口和动武可能

军迷圈

关注

文|华语智库

印度武装人员越境与解放军形成对峙已经两月。在中方一系列严正声明和军事震慑下,印度方面似乎置若罔闻,仍赖着不撤兵。种种迹象表明,印度以政治军事冒险收割战略收益的企图难消,而中国维护领土和主权利益的决心也坚如磐石,强强相遇,妥协空间小,军事手段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严重存在。印度会不会无条件撤军?和平的窗口有没有关闭?一旦被迫动武,何种解决方式最为可能?《环球新闻时讯》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环球战略智库高级研究员秦川。

1

中国多个部门对印发出严正警告之后,印度不仅拒不撤出越境人员和装备,反而增强兵力部署。印度总理莫迪还公开表示,印军已准备好面对任何挑战。这是否意味着,印度已经不打算妥协,即不会无条件撤军?

答:印度方面对洞朗对峙事件的认知及应对显然已发生重大转变,之所以最初提出“双方各让一步、同时撤兵”主张,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近些年解决边境摩擦的惯例式做法。时至今日,印方应该领悟到事态的严重性,以“安全”为名替不丹“出头”,不仅冒犯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也关乎地区秩序和格局的走向。伴随事态的进程,印度一错再错、步步斗狠,把自己架到落不了地的高台之上,的确已把自己的后路堵死,不大可能单方面撤军,还将继续对峙下去,甚至不惜与中国发生战端。印度强硬回应和前推部署有两个目的:一是展示意志和实力,企图迫使中方在威慑之下思量付出的代价,打消动武的念头,或降低战事的规模;二是做好打赢边境低烈度有限战争的准备,确保不吃亏。

2

印度有恃无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吃定中国不会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吗?

答: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结束后,印度从未放弃以中国为敌手的战争准备,卧薪尝胆半个多世纪,就是以图雪耻,为“做世界一流大国”奠基。值得玩味的是,印度对此次洞朗事件有恃无恐的表现重现了当年场景。

一是错估实力。印度自认为拥有足以抗衡中国、打击巴基斯坦、平息内乱的“2.5”线军备能力:怀揣高于俄罗斯的军费;购置了大批美、俄、以、法等国先进武器装备;在边境地区部署了以山地打击部队为主,数倍于我的重兵;常年以我为假想敌的战役、战术研究及通过大规模联合军演得以提升的战力,凡此种种,助长了其盲目自信、狂妄自大。

二是错判对手。印度一直认为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美国为主要对手、以海上方向为安全首要,无力顾及中印边境争端,特别是秋季即将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稳字当头,不会轻易开启战事;加之我与印度有五百多亿的贸易顺差,一旦兵戎相见,将蒙受重大商业损失;交恶还有可能将印度彻底推向美日阵营,故而盲目乐观、心存侥幸。三是错认形势。

印度凭借其地缘政治及“最大民主国家”之“优势”,自认为是美日俄等大国盟友,平时即得到全方位支持和援助,一旦中印两国对抗加剧抑或发生战事,这些大国“会站在印度一边”,这种论调经媒体渲染,印度各阶层大体相信。日本驻印度(兼不丹)大使平松贤司表示印度介入洞朗问题是“基于同不丹的双边协议”,印度媒体和网民就以为“获得大国支持”而陷入狂欢。 

从根本上讲,印度政府不能也不愿示弱的主要原因还是其内外政治需要,倘若退让,不仅会严重挫伤其民族自尊、危及执政基础,而且还会在世人面前丢失颜面、在南亚格局中动摇其霸主地位。因此,即便是硬挺,也要咬牙坚持。无怪乎,莫迪近日在印度独立日宣称,“为了实现印度梦,我们谁也不怕”。

3

中国强调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军事演习展示实力和决心。现在和平解决的机会还存在吗?和平的窗口又在哪里?

答:洞朗对峙已持续近两个月,中方对此保持了极大克制和耐心,为印方转变立场留足了时间,同时也通过不同管道,多次向印方表达我捍卫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包括昨天军媒报道,连日来,西部战区陆军特战、陆航、装甲等10余个兵种,百余套主战武器装备挺进高原开展实弹实力演习,可以说,解放军的军事震慑的强度越来越大,传递了明确信息:印军不从中国领土撤出,中方就将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权利,当然包括军事行动。

时至今日,对峙事件早已不是纠缠于单纯的修路和越界,而是上升至两国政治的较量、意志的比拼和民族尊严的维护,牵动着占世界1/3人口的心。个人认为,为维护两国关系大局,9月初厦门金砖五国会议召开前,中方强行清场的可能性不大。会议期间,边境对峙事件必将成为两国元首会晤的主要议题,这也是留给印方的最后机会,借以向国际社会显示中方维护和平的最大善意和仁至义尽。

但正如中方早已告诫“忍耐是有限度的”,如若印方毫不妥协、一意孤行,拒绝无条件撤出所有非法越界的人员和装备,那么以非和平手段解决印军非法越境问题是不二选择。

4

现在洞朗地区两军已呈短兵相接、武装共处之势。据印媒报道,西段拉达克地区两军已出现以石块互击的情况。局面有失控的可能吗?

答:对此印媒高调报道,中方则低调回应,强调“中国边防部队一直在实控线中方一侧巡逻执勤”,这实则也是为和平解决问题留空间。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长时间的边境对峙充满风险,两军官兵面对面的争执、推搡难免激化情绪,尽管目前双方边防军人总体保持冷静克制。

5

一旦被迫动武,何种解决方式最为可能?

答: 在我看来,未来一旦动用武力强行清场,可选择的作战方案不会是单一模式。从达成军事行动的最终目的看,总的原则应是将入侵印军驱除出境,同时尽可能避免战事扩大、升级,并尽量减少我军人员伤亡。据此判断,届时我军可能会向印军发出最后通牒,如印军置若罔闻,则可能通过炮火遮断边界、围捕抓俘,或视情炮火覆盖、全歼入侵之敌,而后可采取有关措施,阻止印军再次侵入。

6

有没有必要担忧战事的升级?

答:从总体形势分析,印度目前的调兵遣将,在战略、战役层面上讲是一种防御性行为,意在对我威慑、拒止,防止我借洞朗事件扩大战事,收复失地。从印度的作战准备看,其没有胆量和实力对我主动发起中等以上规模的进攻。战事开启后,印军动用空中打击力量的可能性存在,但慑于我空中和地面防空力量的强大会有所顾虑。

尽管印军在边境部署重兵,但由于沿边境一字展开,局部未必对我形成优势。倘若印军因洞朗战事失利在其它边境地段挑起战事,则正中我下怀。目前我军兵力和武器装备的调动部署,有利于应对这种局面,如此这般的话,重现1962年的那一幕并非不可能。莫迪虽然敢于冒险,但随着情势的变化,他也不想当尼赫鲁第二。

来源:环球战略智库

- END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 语 智 库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