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军事战略可概括为十个字:称霸南亚和主宰印度洋

军迷圈
文|雷曼军事现代舰船

印度独立后迄今,其军事战略在保持霸权主义的进攻性和侵略性之下,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紧紧围绕国家的根本战略目标,不断调整军事战略的内容。其军事战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推行了三种不同的军事战略。
从1947年到1961年,印度的军事战略是“西攻北进”。 西攻,是指对巴基斯坦在军事上实行进攻政策。北进是指在对巴基斯坦保持进攻势头的同时,对我国领土推行蚕食。
1962年到1979年,印度的军事战略为“北守西攻”。 北守就是对我国基本是采取守势,仅将20%的兵力部署在中、印边境地区。但对西边的巴基斯坦,两国积怨太深、矛盾十分尖锐突出。印度视巴基斯坦为其称场南亚最直接的障碍,试欲铲除巴基斯坦而后快。
从1980年至今,印度的军事战略更改为“北守西攻南下”。 这一时期,印度的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军事实力大为提高,总兵力由70年代末的113万人增加到127万人,部队武器装备也有飞跃性的发展。印度在取得南亚地区霸主地位之后,跻身于美、苏、中大国行列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为此,在军事战略上,除继续坚持北守西攻外,积极向印度洋扩张。
印度的军事战略目标很特殊,它既不象美国那样要在全球范围内称霸,也不象我们国家和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就是要保卫自己的国土。印度的军事战略目标,是要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把这一地区划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个地区就是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幻灯)称霸南亚、主宰印度洋就成为印度军事战略的两个主要目标。这两个目标是印度军事战略的灵魂。

从南亚的地理结构上看,印度雄居南亚的中心,分布在印度周边的南小国大部分各自东西,互不相接,但又都有领土与印度相连,象“众星捧月”一样呈散射状环绕在印度的周围,在南亚的版图上,印度仿佛是鹤立鸡群一般,印度也自诩为“南亚之核”,也就是南亚的核心。这种独特的地理结构不便于其他小国形成统一的拳头反抗印度,相反,却非常有利于印度对其分而治之,各个击破。这种得天独厚的、特殊的地理位臵优势、地缘优势使得印度在南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印度在南亚推行以军事为后盾的所谓“地缘战略”提供了现实条件。有鉴于此,印度几乎所有的防务著作,都不约而同地在第一章中谈到了地缘环境对印度臸定军事战略目标的影响。
这种地缘环境只是为印度在南亚称霸提供了客观条件,真正促使它称霸南亚的根子还在于它的内因,也就是它的地区霸权主义思想作祟。印度的地区霸权主义思想可以说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早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就是以印度为中心对南亚的小国进行扩张和控臸的,这在无形当中滋长了印度的一种优越感。印度独立后,全面继承了英国以印度为中心的殖民扩张思想(从47年分治时就继承了英帝国以印度为东方殖民地体系中心的扩张主义理论),它认为,印度以它所处的地缘优势,在南亚理所当然应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南亚的中心,其他国家都要对印度唯命是从。这种“大印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它的开国元勋尼赫鲁的一段论述当中,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这本书中就曾夜郎自大地说:“印度以它所处的地缘环境,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角色的,要么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并且狂妄地断言:“印度注定为南亚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这充分暴露了它称霸的野心,也为以后的印度当权者定下了基调。

尼赫鲁的继任者和他一脉相承,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印度的领导人不仅鼓吹“印度中心论”,而且公开叫嚣,在南亚地区,印度的利益可以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这种论调在它的国防白皮书中多次出现。印度在白皮书当中就赤裸裸地宣称,“占世界人口1/6的印度的国家利益在客观上不能同只相当于印度人口一部分的国家利益同等看待”。这就是它白皮书的原话,言外之意就是,印度的国家利益要高于其他小国的利益,其他小国只能服从和服务于印度的利益,听从印度的摆布,这就是印度的霸道逻辑。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印度凭借其地缘优势,在南亚处处以“老大”自居,(无理干涉别国内政,对周边弱小国家采取高压政策,软硬兼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一心想把南亚经营成由印度一手遮天、为所欲为的一家天下和“独立王国”。这,才是它称霸南亚的根本原因。

全文完,谢谢阅读。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