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中印边境对峙起因于修路?对不起,这理由太LOW

军迷圈

关注

文|进击的熊爸爸

这次中印洞朗对峙的直接原因,是一条长约2.3公里的在建公路引起的。

洞朗地区位于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的三角地区域,中部和东部都是森林河谷,地势崎岖,汽车无法通行。中国准备按照我边防军传统的步行巡逻路线,沿相对平缓的多卡拉山分水岭山脊东侧(中方一侧)向南,继续修通前往洞朗地区最西南的蔗草场哨所,进而进入洞朗纵深地区。 

从外交部和国防部的表态可以略知一二,修路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边防官兵生活条件,巡逻条件,不针对第三方。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是边防军人革命乐观主义的真实写照。在平均海拔4810米岗巴边防营区,一副对联格外显眼,上联:“坚守再难,也要克服万难,日复一日矗立风雪边关。”下联:“巡逻再险,也要执著涉险,年复一年用脚丈量雪线。”横批:“死也无怨”。 

要想缓解这一现状,修路是必然选择。去年,中国军方领导视察西藏边防时提出,要加强边防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设施建设,改善官兵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只不过,我国在洞朗地区修路,是在印军眼皮底下展开的。印军一个前哨据点占据分水岭山脊分界线,距离中国公路新起点仅80米,距离新施工的中国工地仅四五十米。 

早在多卡拉山口山脊上修建了巡逻公路和战壕体系,沿线密布碉堡的印度却大动干戈,非法越界不要命地试图阻止中方继续施工。洞朗对峙由此产生,战争一触即发。 

印度为了一条在建公路上火,背后实有隐情。冷兵器时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现代化战争,战场通道同样非常重要。 

顾名思义,通道之战就是公路作为战争的神经末梢,快速将兵力、装备、补给运送至战斗一线,快速形成优势,占据战争主动。 

为了守住或打通一条道路的通道之战俯拾即是。例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攻英属缅甸殖民地,驻守英军无力抵抗,故向中国国民政府请求援助派出远征军,为保卫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滇缅公路。 

高寒缺氧气、雪山夹峡谷,中印边境的特殊地形大大提升了公路等通道的战略价值。缺少公路,官兵徒步巡逻不仅十分辛苦,还容易给敌人可乘之机。如果爆发战争,重型装备进不去,联合兵力展不开,甚至会成为左右战争的胜负手。 

因此,印度拼命在边境修路。2014年印媒爆料印度将沿中印边界东段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建设2000公里的公路,这条公路西起达旺,沿实际控制线修筑,东达中国藏南地区的最东点,实际控制线附近地区可以借此连接为一体。 

与此同时,印度拼命反对中国在边防修路。洞朗对峙,非法越界的印军竟然要求中方停止边境修路,才会撤出。(想起辛丑条约规定: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 

其实,印度玩命阻止中国修路不止一次。3年前 ,我国从2005年开始费时8年才将公路修进支普齐,并于2013年成立支普齐边防连,设立支普齐哨所,印度试图阻止中方将公路修入勒马尔列,曾引发中印支普齐对峙。 

不难设想,中印未来之战,必然是通道之战。可笑的是,印军自己不断在边防修路,却妄图阻止中国在在自己的地盘修路,岂有此理!印度的国力军力,还没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资本。 

强国修路无须看脸色。修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作者署名:少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