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从全局深入分析:中印对峙背后这些信息揭露事实真相

军迷圈

关注

文|时局策

时局君语

又到周末,按照惯例时局君不准备推送文章,但此次难掩内心激动,将刚收到的一篇读者来稿作为特稿推荐给诸位。此文针对近段时期众人关注的中印边境对峙,站在全局高度,引用大量详实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相信诸位读后定有酣畅淋漓、拨云见日之感。

6月16日,印度边防军借口中国在中印边境地区施工威胁到印度国家安全,公然无视国际法和中国主权,强行跨越中印历届政府均已确认的锡金段边界线,进入我洞朗地区。印方不但无视中国政府的抗议和交涉,反而抛出所谓“中印边界未定论”和“洞朗属于不丹”等多种歪理,并且持续向中印边境地区增兵,企图以对峙达成其追求的政策目标。印军的粗暴行为已使中印两个大国陷入危险的紧张状态,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中印关系,其发展趋势令人忧虑。

中印边境纠纷的症结

洞朗地区,属西藏亚东县管辖,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海拔3500米,面积100平方公里,北部宽高,南部窄低。处在印军对华作战部署的主要方向上,其东、西、南三面都处在印度锡金邦和不丹(受印度控制)的包围之中。1965年—1967年,印军多次在亚东和乃堆拉山口对我边防部队发起挑衅和蚕食,遭我军毁灭性打击,30多处炮阵地和工事被全部摧毁。

印军此次公然挑起边境纠纷,笔者看来,背后的动因既不简单,也非偶然,而是存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也有中印多年矛盾分歧的积累。

这次印军成建制非法入境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在洞朗地区修路,印度担心洞朗地区道路通畅后,中国军队可能对连接印度东西部的西里古里走廊构成威胁。但也有印军对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惨败的历史积怨和报复心里;一些印度军人对印军近些年建设成就出现盲目自信和狂妄自大;印度某些政治家对中国快速崛起一直心存不甘;印度某些人在美日拉拢下对联合围堵中国崛起产生心动,有对中国与不丹发展关系以及对中国推进中巴“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心怀不满。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得不提,即印度政府为推动国内艰难的改革进程而树敌,以期团结各自为政的国内各利益集团的企图。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虽然以印度失败而告终,却帮助印度实现了意想不到的全国团结。印度当前的经济发展已达到其制度范围的极限,改革却阻力重重,高速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印边境对峙的背后原因。

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实力及对华战略

在印军公然向中国发起挑衅之时,印陆军参谋长放言:“印度有能力进行一场2.5战争”,即印度可以同时在同中巴两线作战,并且和国内反政府武装作战。印度国防部长称现在的“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这些言辞透露出近年来印军高层出现的跃跃欲试的好战心态。那么,印度的底气从何而来?

首先,印度综合国力的提升。进入21世纪后,印度综合国力增长表现惊人。2016年印度经济总量达到2.3万亿美元,超过宗主国英国,居世界第七。一些国际机构预计,2030年,印度可能成为全球第三经济体。印度在信息技术方面表现不俗,在上世纪90年代末拥有了核武器。加上美日等西方国家积极拉拢印度,使印度感觉良好。

其次,以“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自居。自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到今天55年来,印军就始终以应对中国军事威胁为目标,努力推进军事现代化进程,常常以“世界第三军事强国” 自诩。在军事战略上,明确提出以中巴为主要作战对象,提出“以威慑和劝阻相结合的总体政策来防止战争”。进入新世纪后,印军快速反应、机动和打击能力有较大提升。以印度陆军为例:

第一,重组了装甲师,提升了部队的快速突击能力。第二,将步兵旅改编陆军航空兵。印军将部分军属独立步兵旅或山地作战旅改编为空中机动旅,装备运输直升机,提高了部队的机动能力。第三,组建空中突击师。装备攻击直升机和轻型装甲车,提高部队的立体作战能力。第四,装备远程精确打击导弹系统,提高了陆军部队的突击和反击能力。

其三,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兵力得到较大加强,形成了对我边防部队较大的兵力优势。中印边境的兵力占其总兵力的20%,约24.5万人。其中陆军22.8万人,空军1.7万人,包括陆军4个军和10个空军联队。主战装备有武装直升机200多架、火炮2800多门、坦克装甲车200多辆,空军装备各型战斗机150余架。其中印军选择在中印边境达旺和锡金作为对华主要作战方向,并在达旺方向部署了1个军部、2个师部、11个旅约4.5万人。在锡金方向上,即我亚东当面部署了1个军部、3个师部、14个旅,约5.5万人。

此外,为增强同中国作战的胜算,印军组建了第17山地打击军,由2个山地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组成,每个师装备了先进的俄制T-90和T-72坦克。其作战能力已提高到“威慑”水平,即具备了一定的突袭快速反应能力。

一段时间以来,印度努力在中印边境地区增加武装直升机的数量,以增强快速反应和打击能力。印军计划3个月内在印东北部阿萨姆邦的利卡巴利部署一支由10架“北极星”轻型武装直升机组成的中队。该型直升机装备了20毫米航炮,可携带火箭炮、空对空导弹和空地导弹,用于近距离空中火力支援和高海拔行动。目前,印军以装备100多架各型号的“北极星”直升机。同时印军还订购了11架美国AH-64E“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印陆军希望再购买39架“阿帕奇”直升机,在中印边境组成3个直升机联队。

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不断加强军力,一方面具有防御的性质,但另一方面也有对我形成兵力优势,争夺战略主动权,利用中印边界大多未定的现实,伺机对我领土进行“蚕食”的意图。对此,我应有清醒的认识和相应的准备。

其四,印度成为大国争相拉拢的“香饽饽”。近年来,印度领导人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东盟国家互动频繁,关系热络。美国学者伯蒂尔·林特纳在《国家利益》杂志网站今年6月19日撰文称,一场新冷战在印度洋酝酿,一方是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组成的非正式联盟,另一方是中国。在印度洋这一利益攸关的战略区域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明显在不断增加。印度、美国和日本三国海军每年举行“马拉巴尔”海上联合军演,名义上是维护印度洋海上贸易及航行安全,实则有共同应对中国的味道。今年7月10—17日举行的“马拉巴尔”军演具有较强策应印军进入我领土对峙的意味。印美日三国都出动了航母战斗群,军演规模和战术水平空前。在6月底,印度总理莫迪对美国进行了访问,向美订购了无人侦察机,并就在印度生产F-16战机达成协议。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发展同印度长期睦邻友好关系,缓和边境地区的紧张气氛,中国多次主动减少了在中印边境地区的驻军和军备。长期以来,印度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断增加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军力部署,强化对华军事优势。

对中印战略关系的几点认识

首先,我们要了解此次中印对峙的真实情况。印军强行进入中国领土洞朗地区后,国内喊打之声不绝于耳。中印对峙的洞朗地区夹在印度锡金和不丹之间,形似一把匕首,插入印度的“命门”——西里古里走廊。中印在这一地区的对峙对中国国家安全而言,就是“疥癣之疾”,虽然也有痛痒之患,但远不到性命之忧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这一地区对印度安全而言却是另一种意义,印度担心,一旦中国在这里成势,将永久卡住印度安全的“命门”,威胁到连接印度东北部领土的西里古里走廊。该走廊是印度仅有24公里宽的“咽喉”部,极容易被外部势力形成“锁喉”。印军为了保护这个脆弱的“咽喉”部,在洞朗当面及周围地区部署了5.5万人的山地部队、陆航攻击部队以及一定数量的空军部队。这就是目前洞朗地区中印发生对峙的基本态势。

其次,在处理国际矛盾时,我们始终要记住,军事是政策的工具,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孙子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在国际矛盾发生时,不能动辄武力相向,战争是一切非武力手段用尽后的最后底牌。“慎战”是中国古老的政治原则,“善战”是中国智慧的运用。

我们当前的主要威胁和主要对手不是印度,我们身后还有更危险更强大的敌人需要应对。曾几何时,中印领土纠纷是中印关系的全部,现在的情况早已变了,领土纠纷只是中印关系的一部分,中印关系还有更重要、更现实和更丰富的内容。比如中印经贸关系和政治关系。2015年中印贸易顺差为448.7亿美元,2016年中印贸易额达到711.8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有13.4亿人口,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未来必将是中国财富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印两国在金砖国家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以及其他的国际组织中都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合作。例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印度洋航行安全、维护国际贸易自由化及国际反恐问题等都是中印合作的重大议题。在处理中印边境矛盾时,我们要立足我国战略全局和长远利益格局,通盘运筹。

再次,对印度对华战略企图的基本判断。笔者个人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还不可能为了争夺更多的领土和中国展开大规模战争。不是印度不想,而是它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加上时机不对。推进改革,发展经济才是印度的当务之急。防御依然是印军未来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基本态势。

解决中印边境对峙,中国的选择

基于上述基本考虑和战略判断,笔者认为,这次中印边境对峙完全是印度军方无视国际法和中国主权,非法进入中国领土的无理粗暴行为所导致,责任完全在印方。因此,中国外交部严正声明,印军必须首先无条件撤出中国领土。撤军是谈判的前提条件。否则,我们将采取包括武力强制驱离等手段,恢复我边境的安全和秩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违法行为是不能谈判的。企图以违法行为达成任何政策目标是绝对不可能得逞的。

我们的原则是:有理、有利、有节;不惹事,不怕事;不使矛盾扩大,不使冲突升级。同时,我们也做好了应对对方将冲突升级的军事准备,坚决反击一切挑衅。55年前我们有这样的能力,今天的中国更有这份自信和从容,临危不惧!我们的忍耐和克制也是有限度的,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藐视亵渎中国领土主权的神圣性,不允许有人在背后捅刀子,中国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中国军队有责任义务、也有能力坚决打退一切恶意的挑衅和侵犯。

在遇到国际矛盾和纠纷时,多数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战争。然而战争的风险和副作用也比较大。战争应该是最后不得已的手段。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由于中印争议地区斗争喜马拉雅高寒山区,有的是崇山峻岭,环境恶劣,解决部队后勤补给是直接关系战争胜败的首要问题。因此,修建良好的公路铁路设施成为中印双方和平时期最重要的竞争方式,谁的交通便利,能够及时补充人员和作战物资,谁就胜券在握。今年5月,莫迪总理参加了中印边境地区多拉-萨迪亚大桥的开通仪式。此桥让印军向藏南地区机动减少4—5个小时,能通过60吨的重型坦克,对增强印军对我防御作战能力具有较大价值。

总体看,中国在中印边境地区的交通网建设的力度规模和设施的完备程度非印度短期内所能追赶上的。

这件事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任何时候,尤其是在我们春风得意的时候,国防安全、边境安全这根弦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提防别人在背后捅刀子。正如习主席所指出,国防安全要贯彻统筹兼顾。历史证明,疏于边境防范往往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