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炮弹还会落入中国吗?从炮兵专业角度聊这件事
文|进击的熊爸爸
缅北局势一直没个消停,国境线对面炮火连天,有的边民挺担心:对面的炮弹会不会又飞过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炮兵说起吧!
(一)
我小时候看大人下象棋,第一次听说“炮打翻山”。那时候,我怎么也弄不明白,炮兵怎么就能“隔山打牛”,会不会是戴了“透视眼镜”?
后来我在《康熙王朝》里看到,周培公和图海带兵去打提督王辅臣,两军对垒数日,周培公按兵不动,急得图海吹胡子瞪眼:“你这是等什么?是不是厌战了?”
周培公说:“图海兄,我在等红衣大炮。”图海哈哈大笑:“培公呀,你怎么相信那些玩意呢?打仗靠的是真刀真枪,炮仗嘛,过年放个响还行。”结果,“红衣大炮”一出场,真是所向披靡,打得王辅臣狼狈不堪。
看到这个情节,我仍然疑惑:红衣大炮并没有打翻山啊,明明就是迎面射击嘛。我查了查才知道,这个“红衣大炮”是欧洲16世纪初制造的一种前装重型滑膛炮,明代后期传入我国,是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的,一般能打三五公里。虽然准头不太好,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是无敌的大杀器了。

(二)
炮兵打炮既然看不到山那边,为什么能打准?这里,就不得不说到侦察兵了。
在常人印象中,侦察兵是上天入地、格斗值爆表的那种。但有一种侦察兵不会飞檐走壁,也没有炫酷炸吊天,他们干的是测量计算之类的技术活,他们有个外号,叫“炮兵的眼睛”。
要当好炮兵侦察兵,并不比上天入地的特种兵容易。厚厚的《炮兵侦察》《军事地形学》等军事专业书籍,会让初学者头皮发麻。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学会架设方向盘、激光测距机、炮队镜等侦察仪器的操作,要能快速计算炮兵射击诸元,要会开设观察所,等等。
举个例子,聪明的你当然能心算87562减79238等于多少,但对炮兵侦察兵来说,这样的数字游戏是不能靠心算的,而是要形成条件反射,做到脱口而出、准确无误。
如果敌人在几十公里远的地方,侦察兵则要抵近到敌人阵地附近,测算目标方位角、标定位置、计算射击诸元,将数据传回我炮兵阵地。有了这些数据,后方的炮兵就能“炮打翻山”,让炮弹按照抛物线原理,飞向山那边的敌人。
当我炮弹向敌人覆盖时,英勇的侦察兵们还不能撤,他们需要观察射击效果、修正射击偏差、评估毁伤效果,为下轮射击提供数据。
以上说的是传统炮兵侦察手段,现如今,炮兵侦察兵可谓鸟枪换炮,侦察车、雷达、卫星支援、无人侦察机、热成像仪等装备,给炮兵侦察兵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


果敢军战士。
(三)
聊了那么多关于炮兵的话题,都是为分析缅甸的炮弹会不会落入中国作铺垫。
首先看看缅政府军的炮兵。前文已述,传统的炮兵作战与信息化条件下的炮兵作战有着质的区别,要打造一支信息化程度高的炮兵部队,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缅政府军在中缅边境使用的火炮为105毫米、140毫米等牵引火炮,他们最先进的火炮还是从我国进口的155毫米轮式自行火炮,而且尚未运用于缅北实战。以他们的实力看,并不是一支可以指哪打哪、精确无误的炮兵。
再者,从炮兵射击的规律上讲,射击偏差导致的远弹偏弹是难以避免的。影响炮兵射击精度的因素有很多,如弹药的药温、风速风向、炮阵地和观察所的开设,以及侦察兵的专业素养等,这些影响因素都可能导致射击误差。
另外,从战场环境上看,缅北地区属热带山岳丛林地,山高坡陡、地势险要,林密草深、藤葛攀缠,给炮兵观察、侦察、指挥、通信带来很多困难。而民地武又有意藏在中缅边境线上,缅政府军炮击时,很难确保每一发炮弹都能准确无误。
还有一种说法,说落入我境的炮弹是民地武打的。确实,佤联军有一支炮兵部队,装备的是较小口径火炮。根据各方信息看,落入我境内的炮弹是大口径火炮发射,基本可排除是佤联军所为。果敢同盟军没有大口径火炮,当然也没这个可能。
缅政府军并没有挑起两国矛盾纠纷的主观动机,他们的目的是想灭了民地武,犯不着激怒中国。中方严正警告不惜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后,他们撤掉了3个师长。如今,解放军在中缅边境严阵以待,他们恐怕宁可不打炮,也不愿意炮弹飞入中国境内,毕竟解放军的大炮不是吃素的——



所以,中国的边民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