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朝鲜再次试射导弹 半岛火药桶一触即发

文|军事内幕大揭秘

温馨提示: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军事内幕大揭秘”,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精彩内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萨德入韩几成定局,日本自民党又向安倍建议政府采购萨德,朝鲜第六次核试验箭在弦上……这个春天发生在东亚地区的一系列事件,不禁使人想起古巴导弹危机那剑拔弩张的13天。

朝鲜发射弹道导弹示意图。

今晨,朝鲜再次试射导弹——半岛火药桶越来越接近一触即发的边缘!

萨德入韩几成定局,日本自民党又向安倍建议政府采购萨德,朝鲜第六次核试验箭在弦上……这个春天发生在东亚地区的一系列事件,不禁使人想起古巴导弹危机那剑拔弩张的13天。

1962年10月15日到28日——那是人类自二战以来最接近毁灭的13天。经过13天命悬一线的煎熬,人们才发现,和平就如同蝴蝶的翅膀,轻轻一捏就会碎。推荐关注:查找微信公众号“战略前锋”

古巴导弹危机还要上演?

赫鲁晓夫一直认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源头要追溯到3年前。

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分别部署了携带热核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和“朱庇特”,这些导弹全部瞄准苏联,而苏联却无计可施。

1961年4月,美国策动“猪湾事件”,试图颠覆卡斯特罗政权,这为苏联提供了打入美国后院的机会。

1962年7月,经与卡斯特罗秘密协商,赫鲁晓夫计划在古巴部署一批中远程弹道导弹,这样可以避开美国的导弹预警系统,使苏联打击美国的导弹增加一倍,重新恢复美苏核平衡。

不过,在外交场合,赫鲁晓夫对此坚决否认。即使美国人8月份发现了古巴正在圣地亚哥附近建设导弹发射场,赫鲁晓夫仍然在给肯尼迪的信中保证说,苏联不会在古巴部署导弹。

10月15日,U-2侦察机拍摄的照片显示,苏联正在古巴修建射程为2000英里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阵地。美国专家确信,发射装置上安装的是核导弹。

情报送到总统办公室,肯尼迪感到十分恼火,他决定以坚决的行动回击赫鲁晓夫的欺骗。

经过7天战争准备,10月22日晚,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并宣布武装封锁古巴。

10月24日上午10时,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这些舰船控制了几千英里长的海域,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个弧形,彻底封锁了古巴海域。

谁也没想到,首先认怂的竟是莫斯科。

10月26日、27日,赫鲁晓夫先后两次致信肯尼迪,而且两封信竟然提出了不同的谈判条件:第一封信说,只要美国解除对古巴的封锁,苏联将承诺改变当前的紧张局势;第二封信则说,只要美国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苏联就从古巴撤走导弹。

肯尼迪识破了莫斯科的色厉内荏。他回信说,美国赞同苏联26日信中提出的改变当前紧张局势的建议,但希望苏联履行27日信上的承诺。

当时,苏联的导弹发射阵地尚未完成施工,而美国却已经做好准备29日向古巴发起进攻,如果事情真闹到这一步,苏联的导弹不能发挥任何作用,而且,当时有3500名以上的苏联技术人员正在古巴导弹阵地工作,苏联无法承受这种人员牺牲。

10月28日,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回信,信中充满诚意地说道,“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国人民的忧虑,为了给渴望和平的各国人民以保证,苏联政府已下令停止导弹阵地施工,并决定拆除这些武器,并将它们打包运回苏联。”

一场危机终于落幕。

核战略是怎样“疯狂”起来的?

回顾这场危机,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感到,有必要重新制定美国的核战略。之前,麦氏的原则是:像打常规战争一样打核战争,目标是摧毁敌人的军事力量而不是平民,不针对城市发动核攻击。

现在看来,这些原则没有一条能成立——核战争是不受控的,核武器只能制造无差别的屠杀,导弹武器的精度不能保证作战目标仅限于士兵和军事设施。更重要的是,苏联的核战争原则与美国大相径庭——赫鲁晓夫早就声明要将核导弹瞄准纽约、华盛顿。

麦克纳马拉的新战略是:双方都可以将对方的城市作为打击目标、制造最大的人员伤亡,即“确保相互摧毁”(Matual Asured Destruction),英文缩写“MAD”,就是“疯狂”的意思——这确实是个疯狂的战略。

新战略的理论基础是这样的——只要确保没有人能够在核战争中幸存下来,就不会有人试图去挑起核战争。

用于大规模毁灭人类的核武器,此刻竟然成了维护世界和平、特别是避免有核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重要保障。吊诡吧?

别急,还有更诡异的——

在这一“疯狂”战略指引下,1972年5月,美苏签订《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这个条约的核心目的,就是禁止双方防御对方发射的远程导弹。

《条约》和补充协定还规定:美苏双方将陆基弹道导弹数量冻结在1972年7月1日水平上,苏联为1618枚,美国1054枚;将潜射导弹和导弹核潜艇冻结在1972年5月 26 日水平上,苏联为950枚和62艘,美国为710枚和44艘。条约有效期5年。

表面看来,《条约》偏向苏联,但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心里都清楚:

——《条约》只限数量、不限质量,1枚导弹可以携带1个核弹头、也可以携带10个,美国导弹比苏联的更精确,而且大多装有分导式弹头。

——《条约》并未对远程轰炸机做任何限制,也没有对部署在航空母舰上和北约盟国的近程轰炸机、导弹作出限制,而美国在这些方面长期占据优势。

——《条约》也没有对英、法等国的核能力做任何限制,而他们事实上都是美国的同盟。

但是,这些都是谈判桌底下进行的秘密交易,尼克松无法向国会作出公开解释。于是,美国国会对《反导条约》大加挞伐,认为尼克松和基辛格出卖了美国利益,是“美奸”。

参议院随后通过了一项“绝对公平”的决议案,要求此后一切军控协定必须对所有涵盖的武器系统作出相同的数量限制。

这导致随后的美苏核谈判举步维艰。

1979年6月,美国总统卡特同勃列日涅夫签署了《关于限制战略性进攻武器条约》和一系列附件。协定提交到参议院后,迟迟未能进行讨论。

第二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作为报复措施,卡特宣布撤回战略武器谈判协定,并宣布拒绝派代表团参加1980年莫斯科第22届奥运会。

果然,谈判中止,对立开始了……

谈判,如此漫长!

冷战启幕以来,围绕如何避免核灾难,世界各国特别是核大国之间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谈出了什么结果呢?

1。《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一场骗局

1963年8月,苏、美、英3国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全称是《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禁止了除了地下以外的一切核武器试验。

毛泽东一眼就看穿了美苏合约的把戏——禁止核试验、垄断核力量,让无核国家在美苏之间选边站队,寻求核大国“恩赐”的核保护伞。

早在条约签署前一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了《关于主张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倡议召开世界各国政府首脑会议的声明》,向国际社会揭穿了核大国的阴谋,获得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支持。

至今,中国也没有在这个“骗子条约”上签字。但1996年9月24日,中国政府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从而禁止了一切核爆炸试验(包含《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中指定的大气层、外太空和潜水试验)。

2。《核不扩散条约》——去留随意

1968年7月,苏、美、英等国又抛出了一份《核不扩散条约》。《条约》规定:有核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无核国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

考虑到彼时我国已成功进行了原子弹、氢弹爆炸试验,中国政府表示,应当承担起这个利于世界和平的道义责任,同意签署该条约。

《条约》初始签署国有59个。由于德国、意大利、日本和瑞典等国家均表示坚决反对这一“不平等条约”,所以,签约国表示愿意为这份爱加上一个保质期,比如25年。

25年后,情况又怎样呢?

美俄英法中5个核大国都签署了《条约》,而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3个拥核国家却明确表示不加入,2003年,朝鲜正式宣布退出条约。

3。《反导条约》——出尔反尔

上世纪末,为了维护一超独霸的江湖地位,美国加紧推进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建设。这样,1972年签署的《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就成了发展反导系统的最大的障碍。

2001年,受到军工集团支持的共和党小布什政府上台,NMD建设步伐随之加快。

本来,建设NMD这事儿在国会一直阻力重重,但无巧不巧,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百年来首次遭到袭击,布什政府迅速借机宣布:国家安全防御刻不容缓!

事实上,反对者普遍质疑:反导系统对恐怖分子能产生防御作用?人们也不相信伊拉克、阿富汗、伊朗、朝鲜的导弹会攻击到美国。但在9·11之后的舆论氛围下,这些声音从未得到机会表达——这也正是阴谋论者怀疑9·11背后另有隐情的原因。推荐关注:查找微信公众号“战略前锋”

2001年12月13日,布什宣布,美国退出《反导条约》。

自此,美国在反导系统发展上一路狂奔,今天在东亚搅得天翻地覆的“萨德”,也正是滥觞于此。

4。《削减核武器条约》——名存实亡

1982年6月,美、苏重开核裁军谈判。历时8年,终于在1990年达成各自削减50%战略核武器的原则协议。

1991年7月,戈尔巴乔夫与老布什签署了 《第一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不料,5个月后,苏联却没了。

2010年4月8日,美俄改签《新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条约规定,双方需将核弹头数量各限制在1550枚以下,并将导弹发射架和轰炸机数量减少到800架。

然而,美俄官方201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俄罗斯大约有7290枚核弹头,美国大约有7000枚核弹头。而整个2015年,美国一共拆除109件核武器,是1980年以来的最低值!

就在前几天——2017年3月,联合国《禁止核武器条约》谈判会议在纽约举行,5大常任理事国、9个拥核国家异口同声地表示——不参加谈判。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谈判已失去基础,“尽管不参与谈判,中方坚定支持最终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立场没有改变。”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放出狠话:“美国将单方面对朝鲜采取行动!”仅仅3天不到,朝鲜就再次发射导弹。不仅直接打脸美国总统,同时也有再次向国际社会示威的味道。

半岛火药桶越来越接近一触即发的边缘——1962年的导弹危机,仿佛又在眼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军事内幕大揭秘”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