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首次主动出击:打得日本措手不及
文|强国军事
12月10日,中国国防部主动发布了日本飞机在宫古海峡上空干扰中国军机正常训练的消息,引发了西方媒体的大量解读,日本官方高调发声否认,目前这起事件的舆论仍在发酵之中。
对这起军事安全事件的政治和军事意义解读越多,笔者反而更倾向认为,这就是一起纯粹的中国空军计划内的正常飞行训练,中外各路媒体无限放大解读的主要和根本原因,是这一次中国军队一反寻常主动公布了日本军机干扰的消息,媒体的解读和日本官方的反应更多是反映了对中国军队首次主动出击的不适应。

日方被打措手不及 反应恼羞成怒
我们首先看一下日本官方的反应。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在12日记者会上就中国国防部称日本航空自卫队向中国军机发射干扰弹一事表示:“单方面公布明显与事实不符的消息极其令人遗憾。这有损日中关系,已提出严正抗议。”外务省透露,日方12日通过电话向中国大使馆方面提出了抗议。
从历史和常态看,日本防务和军队部门在对中国军队的舆论战中一直占据着压倒性的主动地位。中日之间发生的任何安全和危机事件,几乎都是日本方面首先主动发声,追着中国发声,中国军队则疲于应对、被动“挨打”。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是2010年4月中国海军组织舰艇编队出宫古海峡进行远海训练,日本和西方媒体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和炒作,当时的中国军队在舆论上连招架之功都没有,更不用说还手之力。
前几年日本媒体抹黑中国海军火控雷达照射事件,中国军队也是迟迟不能发布信息澄清。即使在今年6月份,日本方面曾经派外务次官斋木昭隆凌晨两点紧急召见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就中国军舰进入自己享有主权的钓鱼岛的毗连区表示强烈抗议。这种外交和舆论上“被动挨打”的局面似乎已经成为中日之间的常态。
这次中国军队在日本防卫省公布消息之前主动公布消息,一定是大大出乎日本方面的预料。因为一般情况下都是日本防卫省在网上公布消息在先,中国被动应对在后,而这次事件日本发布消息比中国晚了一个小时左右,日本官方的反应更多是对中国主动出击恼羞成怒的反映,并不说明日本对中国军机出岛链训练本身的政治或军事意义有什么过多想法,日本很清楚中国飞机经宫古海峡远海训练早已成为常态。

西媒偏见思维驱动 反应是旧套路
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西方媒体应该也是被中国军队的主动出击打个措手不及,在报道解读中脑洞大开,由这次孤立事件联想到中国军队为加强在东海和南海的主权主张炫耀武力,联想到中国军队此次行动是应对特朗普蔡英文通话,联想到中国飞机具有的战略威慑能力等等。这些联想解读本身既是西方媒体报道中国事件的套路要求,也是西方媒体根深蒂固的“中国威胁论”的惯性思维使然,本不值得一驳。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中国军机第一次经宫古海峡进行远海训练,更不是日本飞机第一次干扰中国军队飞机正常训练。
唯一不同之处在于,以往都是日本防卫省第一时间主动发布消息炒作中国,这次是中国国防部主动发布消息揭露日本恶习,西方媒体习惯了中国军队在舆论上的被动挨打,这次中国军队主动出击也让西方媒体不适应,西方媒体联想当前形势作出各种解读正是这种不适应的表现。否则的话,除非是这些西方媒体记者脑子进水,美国的侦察机和战略轰炸机隔三差五不远万里来中国家门口进行侦察活动就是正常的,中国飞机偶尔在临近自己家门口的西太平洋公海海域进行正常训练就有问题?
对这些来中国近海空域进行侦察的美国和日本军机又该如何解读呢?如果这不是双重标准又是什么呢。这些西方记者的聪明才智毋庸置疑,在制造南海航行自由伪命题的时候都是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但对日本在东海海域破坏国际社会航行自由的行为却都集体失明,选择性地视而不见,反而对中国正常的飞行训练浮想联翩。

中国军方主动发布 引导舆情打了翻身仗
回顾这些年中国军队危机公关的历史,从最早的2001年4月1日中美撞击事件到近几年发生的日本指控中国海军火控雷达照射事件、美国指控中国军队黑客攻击事件,在笔者的印象当中,中国军队大多都是被动应对或迟迟应对,这可能是既反映了中国军队保守的新闻公关理念,也反映了中国军队深层次的体制弊端。这次事件中国国防部首次主动发声,应该说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这是否意味着新一轮的中国军队改革初显成效?特别是,这是中国军队偶然打的一次漂亮仗,还是军队深层次体制改革的外在表现?这次主动公关的案例值得有关军队改革部门好好研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在欧美和澳大利亚访学期间,笔者在主修公共政策时曾经参加过西方军队退役军官主讲的公共事务课程,对西方军队公共事务部门的编制体制设置和信息发布及危机公关程序比较了解,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公共事务部门本身就在西方军队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之内,通俗地讲就是公共事务部门贴近中心、位置靠前。
比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国防部新闻局-甚至包括台湾地区-都是直接向防务部门首长报告工作,战区和军兵种的公共事务部门则本身就处在本级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之内,与军法官等部门一样同属于特殊参谋部门(special staff),直接向联合部队的指挥官负责,并直接参与本级军事行动和突发事件的新闻策划和危机公关处置。
这种编制体制优势使这些国家的军队公共事务部门直接掌握各种信息,参与决策程序,并直接导致产生了第二个特点,那就是公共事务部门的运行程序规范,反应迅速。笔者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查阅到英、美、加拿大、北约等国家和组织的公共事务条例,这些法规条令对公共事务部门的职权和运行程序都有着清晰的规范,当然能够保证公共事务部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并做到信息发布的统一对外。
重大险情主动及时发布会成常态还是“昙花一现”?
对于中国军队公共事务部门的体系设置笔者一直没有搞清楚。在这一轮军队改革之前的四总部体制之下,中国军队的公共事务部门种类繁杂、名称多样。在总部层面有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国防部国际传播局、总政宣传局、总政对外宣传局等等,在下一层级各军区和军兵种也都有自己的宣传部门体系,有的个别军兵种还设置了新闻发言人。
如此众多的公共事务部门之间如何划分职责权限,各个部门之间是否有比较清晰的协调程序以保证统一对外,它们是否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之内以确保其及时获取信息并直接参与军事行动新闻和危机公关策划,众多的部门必然会产生官僚体系内生的部门间掣肘,并影响到信息发布和危机公关的效率。反思军队改革之前中国军队在舆论公关中所处的被动应对局面,笔者对军改之前中国军队公共事务部门的体制设置及运作程序是抱有怀疑态度的。
随着四总部体制取消,新一轮军队改革大幕拉起,军队公共事务部门的改革也必然牵涉其中,这此事件是否意味着伴随中国军队体制编制改革调整,中国军队的公共事务部门也进行了整合调整,从而理顺了军队信息发布和危机公关的运作程序并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由此可以期待下一次危机公关事件中国国防部还会有上佳表现,亦或是这次事件只是偶然形成的昙花一现,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拭目以待。
延伸阅读:日战机挑衅有阴谋 携手美军刺探中方战力
中国空军飞机经宫古海峡空域赴西太平洋进行例行性远海训练时,遭日本自卫队2架F-15战机近距离干扰并发射干扰弹。据报道,除了在现场与中国军机对峙的2架F-15外,还有日方8架F-15和美军2架电子战飞机在附近伴飞。军事专家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此次日方战机很可能是有意挑衅中方战机,并与美国联手共同刺探中国的空战能力。
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12月10日上午表示,中国空军飞机经宫古海峡空域赴西太平洋进行例行性远海训练,日本自卫队出动1批2架F-15战斗机对中方飞机实施近距离干扰并发射干扰弹,危害中方飞机和人员安全。中方飞行员迅即采取必要应对措施,并继续开展相关训练。
11日,日本防卫省对此事作出回应,矢口否认向中国战机发射干扰弹一事,称“没有妨碍中国军机飞行的事实”。
12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重复了防卫省的说法后还倒打一耙,称中方“单方面公布明显与事实不符的消息极其令人遗憾。这有损日中关系,已提出严正抗议。”
针对日方否认的态度,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12日强调,中方敦促日方从维护地区稳定和中日关系大局出发,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海空安全问题。
杨宇军表示,宫古海峡是公认的国际航道,中国空军此次远海训练是年度计划内的例行性安排,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符合相关国际法和国际实践。日本军机的行为是危险的、不专业的,破坏了国际法赋予的航行和飞越自由。
其实,这并不是日本军机第一次向中国军机发射干扰。6月17日,中国军队两架苏-30战斗机在东海防空识别区例行性巡航。日两架F-15J战机高速逼近挑衅,甚至开启火控雷达对我照射。我军机果断应对,采取战术机动等措施,日机投放红外干扰弹后逃逸。不过尹卓认为,此次事件恐怕与上次有所区别。
据《环球时报》援引台湾媒体报道称,尽管日本表面上宣称对峙现场只有2架日本战机,但实际上日本出动10架F-15,驻日美军也出动了EP-3和RC-135侦察机搜集情报。
尹卓表示,此次事件可能是日机有意挑衅中方军机,以此引诱中方飞机雷达开机或导弹瞄准,然后日美战机联起手来获取中国战机火控雷达的频率和导弹的性能。
军事专家滕建群也表示,这是美日两国有图谋的来共同刺探中国的空战能力,为未来对付中国前出的飞行编队提供相关资料信息。所以日方战机的行为不仅不专业、不安全,还非常具有挑衅性。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