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坐滩仁爱礁的菲律宾登陆舰十年内就会垮塌

文|现代舰船杂志社

在浩瀚的南海上,由二百多座岛屿组成的南沙群岛如海上明珠星罗棋布。而在仁爱礁,菲律宾将“马德雷山”号坦克登陆舰故意坐滩于此,妄图制造所谓的既定事实。这艘船究竟有什么来历?它未来的命运将如何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建造量最大的坦克登陆舰菲律宾海军“马德雷山”号坦克登陆舰(LT-57),原名“哈尼特”号(LST-821),是美国二战时期建造的LST Mk2大型坦克登陆舰。说到这种著名的能够跨洋航行的4000吨级坦克登陆舰,不得不说起二战早期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行动代号“发电机计划”。为了能够将远征军部队撤回来,英国不得不利用各种军民船只执行撤退行动。一时间,在德国炮火的猛烈袭击下,上千条各色各样的船向着敦刻尔克方向前进着。在这支古怪的“舰队”中,即有颜色鲜艳的渔船,有运载乘客的旅游船,还有维修船拖驳、小型护航船、扫雷艇、拖网渔船、驱逐舰、救援船、雷达哨船……有人开玩笑说:“英格兰所有能漂浮的东西,都去了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最终成功撤回了滞留在欧陆的大量部队,但是也使英国海军部清楚地认识到,盟军急需大型的远洋型运输舰艇,以便在欧洲大陆之间运送坦克和其他车辆。1942年, 3艘民船改装而成的坦克登陆舰在阿尔及尼亚战场首次投入使用,证明了这种大型坦克登陆舰的有效性。这种改装型坦克登陆舰被称为LST Mk1型。

1941年11月,英美共同开始新型坦克登陆舰LST Mk2的研制工作,很快设计草图被送往英国并立即得到了认可,而英国海军部请求美方建造200艘该型坦克登陆舰并租借给英国。1942年1月,该坦克登陆舰的第一个缩比模型制作完成,并进行了水池试验。1942年2月6日,美国国会正式批准该坦克登陆舰的建造计划,随后又在1943年5月26日和1943年12月17日决议通过了与该计划相关的辅助舰艇、护航驱逐舰及配套登陆艇的建造计划。庞大的坦克登陆舰建造工程全面启动。

该型舰共建造了1052艘,其中将近1000艘在美国建造,剩下的在英国和加拿大建造。由于该舰的建造优先级别非常高,属于需要“快速暴兵”的那种消耗性战舰,因此建造周期从开始的5~8个月一艘缩短到了2个月一艘。LST MK2型坦克登陆舰长99.97米,宽15.24米,吃水空载时舰艏0.71米,舰艉2.29米,空载排水量1625吨,满载排水量4080吨。动力为2台柴油机,功率18000马力,航速12节,舰员120人。可载20辆坦克或1200名士兵、2艘小型登陆艇。该舰舰艏为大门,转角104°,打开后宽度为4米,跳板放下后可使坦克自行驶出。装备40毫米、20毫米炮若干门用于自卫。

在建造生产过程中,许多新的设计被加入到坦克登陆舰中。比如从LST-491号舰开始,在主甲板和坦克大舱间安装了一个铰接坡道,可以使车辆直接从坦克大舱开到上面的主甲板,或者使主甲板上的车辆通过铰接坡道经坦克大舱前跳板直接驶上滩头,提高装卸效率。而在这之前,主甲板上的车辆是通过一部升降机进入下层坦克甲板,效率比较差。铰接坡道设计一直延续下去,并影响了中国072型大型坦克登陆舰的设计。而从LST-542号舰开始,又增加了一个导航舰桥,安装了可以每天产生4000加仑淡水的蒸馏设备,取消了主甲板中心位置的通风管,以便在主甲板上携带一艘小型坦克登陆艇 (LCT)。此外,在装甲和武器方面也得到升级,在装甲和武器的升级,比如增加一门76毫米舰炮。

LST Mk2型坦克登陆舰于1943年6月第一次在所罗门群岛投入作战,在整个战争时期直表现非常出色。在欧洲战场,它们参与了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和法国南部诺曼底的登陆作战;在太平洋战场的越岛作战中它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盟军得以顺利解放菲律宾群岛并占领了硫磺岛和冲绳岛。

内河里建造的“马德雷山”号

“马德雷山”号的前身是“哈尼特”号(LST-821),属于LST-542号舰后的标准坦克登陆舰。该舰于1944年9月19日在印第安纳州的埃文斯维尔铺设龙骨。有趣的是这个地方其实不在海边,而是在北美洲腹地的俄亥俄河畔,无论是大西洋还是太平洋,那都是上千公里之外的事情了。

为什么要在内河船厂建造大型坦克登陆舰呢?其实还是一个战争潜力的问题。正是因为二战期间对坦克登陆舰的需求如此急迫,所以沿海各个大中型造船厂全力开工建造,有的甚至将航母的建造计划排后而腾出船坞来造登陆舰。但是这样一来,本来就有限的建造大型、吃水深的舰艇船坞被挤占不少,影响了主力舰的建造计划。为此,美国在沿内陆河道新建了一批船厂,在一些地方,诸如炼钢厂之类的重型工业企业也被直接改建成船厂来建造这种浅吃水的坦克登陆舰。

显然,建造“哈尼特”号(LST-821)的就是这样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叫做密苏里峡谷桥梁和钢铁公司(Missouri Valley Bridge & Iron Company)。该公司于1904年注册成立,承担墨西哥中部国立铁路干线上的峡谷桥梁施工工作,后来还承建了加尔维斯顿湾跨海大桥。上世纪初,该公司建造的道路桥梁涵盖了美国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新墨西哥州、路易斯安纳州、密苏里州等。它还建造了俄亥俄河上的14号水坝。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公司开始涉及船舶建造,在弗吉尼亚州、德克萨斯州等地为美国航运局建造内河船舶和浮船坞。1939年,该公司旗下的造船厂开始建造内河拖船和驳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公司接受美国海军的委托,在印第安纳州的埃文斯维尔造船厂开始建造LST大型坦克登陆舰,而该公司位于堪萨斯州的莱文沃思造船厂,还为海军建造LCT坦克登陆艇和LCM机械化登陆艇。

那么如何将建造好的坦克登陆舰由内河运抵深海呢?由于登陆舰艇本身吃水较浅,在内陆河流中航行问题不大,关键的阻碍是大河上的桥梁。为此,美国海军对横亘在各条河流上的大小桥梁都进行了改造工作,以便使这些庞大的坦克登陆舰能够顺利地通过水路运送到沿海港口。而密苏里峡谷桥梁和钢铁公司在埃文斯维尔造船厂建造的坦克登陆舰,通过内河驶往新奥尔良州或查尔斯顿,可以分别进入墨西哥湾或大西洋。

“哈尼特”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的。该舰于1944年10月27日下水,11月14日交付,建造时间总计不到两个月。有趣的是,该舰和大量的姐妹舰一样,最开始只有舷号“821”,是没有舰名的,属于战争消耗品。交付之后,该舰先沿俄亥俄河向西南开到查尔斯顿,在那里再进入密西西比河,一路向南,到达新奥尔良。1944年11月22日,该舰在新奥尔良正式入役,随即被派往太平洋地区。

LST-821号舰满载排水量4145吨,全长100米,高15米,有效载荷1600〜1900吨,动力是2台通用汽车公司的12-567柴油发动机,两轴,双方向舵,航速12节,标准编制是16名军官和147名士兵。武器装备是3挺12.7毫米重机枪,4座双联装40毫米机关炮以及12门20毫米机炮。

1945年3月7日,LST-821号舰到达马绍尔群岛,并在随后参加了冲绳战役,把美国陆军第77步兵师的183名官兵送上了冲绳岛的西海岸。不过该舰大部分时间还是作为一艘运输舰,在太平洋上的各个美军基地之间开来开去,直至战争结束。1946年1月,LST-821号舰返回了美国本土。7月9日在华盛顿州的温哥华退出现役,仍然留在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后备舰队序列中。1955年,LST-821号舰尽管退役已久,却居然得到了一个舰名——“哈尼特”号(Harnett County, North Carolina),这是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县,因为1955年美国将还剩下的LST坦克登陆舰都赋予了舰名。

1966年,为了应付越南战争带来的越来越大的海运压力,“哈尼特”号重新服役。在越南海岸执行过若干次任务后,于1970年初被改编为鱼雷快艇供应舰(AGP-821 Patrol Craft Tender),舰名及舷号不变。该年10月12日,返回关岛的“哈尼特”号再次退役。这次退役后并没有封存,而是移交给了南越军队,改名为“美萩”号(My Tho),舰名源于南越的一座城市,舷号改为HQ-800。

1975年4月,南越政府垮台前夕,该舰和其他34艘南越舰艇一起,满载着难民逃往菲律宾的苏比克湾美军基地。1976年4月5日被移交给菲律宾海军,改名为“马德雷山”号,舰名来源于吕宋岛上的一座山脉,舷号改为LT-57。此后一直是菲律宾海军最大的水面战舰,在随后的30多年时间里主要用于菲律宾各岛之间的物资和海军陆战队兵员调动。

坐沉仁爱礁

1999年5月9日,菲律宾海军将“马德雷山”号退役,并拖到南海第二托马斯礁(Second Thomas Shoal,中方称“仁爱礁”,坐标9.795°N,115.856°E)坐沉,作为菲律宾在南中国海上的一个固定前哨,距离菲律宾本岛105海里。当时刚刚坐沉在礁盘上的“马德雷山”号还具有一定的武装,舰首的博福斯40毫米机关炮还能够使用,为此菲律宾专门派了10人的海军陆战队小分队驻守该舰。在这10人中,包括1名分队长,1名陆战队医务兵和1名无线电报务员。

“马德雷山”号坐沉礁盘迄今已经17年了,成为菲律宾人侵占南沙群岛的最大最显眼的桥头堡。而对这艘军舰本身来说,该舰已经快要72岁了。由于远离本岛,长期难以得到维修保养,加上南海上高温、高湿、高盐环境,现在整艘舰已经锈蚀不堪,看上去就像即将彻底烂掉一样。2013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专门采访了该舰的驻守官兵,以《沉船、老鼠和南海上的蟑螂》为题,向外界介绍了“马德雷山”号和舰上官兵的生活现状。

文章指出,这艘二战老登陆舰被故意硬搁浅在中国南海的礁盘上,作为一组陆战队员和一名海军报务员的前进基地。记者看着这艘军舰,就像是一艘2000吨的船 被打了破伤风针,可谓千疮百孔。文章还描写了舰上的人员生活现状:

“Yanto独自一人住在船尾,在这个房间里有一张床,一顶蚊帐,一把M-16自动步枪斜靠在墙上。四周只有那些船体的钢筋将他与大海隔开。他在船上还要照顾三只斗鸡,这些鸡在船尾栖息和互相争斗。任何人试图使用船上的‘厕所’——一个用陶瓷碗和铁管、胶合板搭建起来的悬浮在水中的简易茅厕,这些鸡都会大声鸣叫,似乎是船上最大的乐趣。

Yanto有一个妻子和一个6岁的儿子住在菲律宾的三宝颜市。和其他人一样,他能够与他的家人每周进行一次通话,船上有两部卫星电话供这些士兵与家人通话。这也是船上最宝贵的装备,士兵们总是注意保持电池的干燥,并及时为其充电。

‘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Yanto说,他能够在话筒中听到家人的声音,虽然只有短短的5或10分钟,‘最重要的是,我听到他们的声音。’

像Yanto一样,另一名士兵Loresto穿着整个正面印有‘海军陆战队’字样的无袖运动衫和短裤,就像篮球队的网格衫。‘这是一个寂寞的地方。’Loresto说,“但是,我们让自己忙碌起来,总是很忙的。’这些在‘马德雷山’号上的士兵有大把的时间去耗费。

中国坚决抵制‘马德雷山’号的存在,最近阻止了菲律宾向该舰运输换班人员和补给物资的船,希望菲律宾撤走他们的登陆舰。这直接导致了菲律宾必须使用空中补给为该舰进行物资补给。”

从最近公布的“马德雷山”号照片来看,该舰比2013年记者访问时更加破旧不堪,舰上的40毫米博福斯炮早已完全锈死,毫无作用。在被菲律宾海军拖到仁爱礁之前,“马德雷山”号其实已经在菲律宾海军退役了,这条“三手”船被美国人转赠给菲律宾海军之时,已经在美国海军和南越海军中服役了32年,早已过了退休之年。而LST Mk2型坦克登陆舰本来就是二战时快速制造的消耗品,美国国内甚至对其有粗制滥造之类的说法,对船体寿命只要求撑过战争即可。所以该型舰的建造速度极快,在美海军的序列中,也属于打杂一类的辅助船只,注定不可能精工细作。

搁浅17年之后,我们再看看“马德雷山”号,舰体早已残破不堪,油漆大面积脱落,随处可见锈蚀的地方。在主甲板地面上,甚至已经看不到油漆的颜色了,斑斑锈迹,面目全非,超过30%的面积都已经被锈穿。船体外板锈蚀程度更是触目惊心,水线以下已经很难看到油漆,沿着水线,艏部的外板有多处锈穿,可以看到肋板和内部结构。舰船舯部的外板也是多处锈穿,而船艉部的上层建筑中,原有的内装基本上荡然无存,门窗仅剩一部分,内装的隔热材料翻出,散落一地,随处可见。

驻守的菲律宾军人,显然没有能力对这艘船做应有的保养。一条军舰,按照正常的维护保养,应该在固定周期内进船坞,进行除锈、喷砂、做油漆、换备件、更换锈蚀严重的结构等保养措施。而“马德雷山”号坐沉在仁爱礁后自然不能做这些工作。在这种环境下,舰上的这些海军陆战队士兵只是将船体现有的空间作为起居生活之用,能够生存下来已是不易,更不要说上面那些只有到船坞中才能完成的必要保养。

其实,从坐沉的那一刻起,“马德雷山”号已经被宣告了死刑,只是这个死期什么时候来临还不得而知,现在只是任其慢慢腐烂而已。要注意的是,在搁浅坐沉的时候,锐利的珊瑚礁石一定会损伤船体底部结构,不但会剐蹭掉防锈漆面,海水还会由破损处进入船体内部,使受损部位的腐蚀程度进一步加快,这是无法避免的。从目前的照片看,“马德雷山”号整体结构还没有大的垮塌或者断裂,不过距离部分船体结构的垮塌并不太远。根据照片判断,该舰的船体结构已经被锈蚀了70%以上,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下去,估计在10年之内“马德雷山”号就会出现船体结构垮塌的情况。

“马德雷山”号就像是一座海上危房简屋,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在高湿高温的南海环境中慢慢被海水腐蚀成一片片铁锈。而在南海恶劣天气下,很难保证在一场强台风之下,腐朽的船体还能剩下些什么。如果船体因完全锈蚀而坍塌,那么在失去遮风避雨场所下的菲律宾士兵,就再也没有条件居住下去了,而这个菲律宾的桥头堡则自然而然地消逝在海水之中。

当然,这些是在毫无外界人为影响的情况下的状态。菲律宾新政府的上台,从目前看走的是一条与中国和解的道路,那么这艘一直触痛中国人神经的“马德雷山”号是否会被中国或者菲律宾自己拖走,就要拭目以待了。不过,就算拖走,以该舰目前的状态,注定了不可能再回到105海里外的菲律宾,只可能是在托航途中沉没,成为南中国海下又一艘沉船,变成热带鱼类聚集的宫殿,这样的话也算是为生态环境做了一个贡献。

不管“马德雷山”号最终的结局如何,与成千上百无名无姓的LST坦克登陆舰不同,这艘历时70余载的战舰,多多少少会在史册中留下一笔,成为南海争端的注释之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