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张小平离职事件续,致所有航天军工人!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军工圈

近日,《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一文在朋友圈热传。文中称,在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一位长期“处于底层”的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近日跳槽加入了某科技公司,年薪从12万直接变成百万,这一人才流失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载人登月及深空探测主动力系统”。于是该研究所紧急发出公文,强调张小平“岗位关键”,力证此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挽留他继续工作。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27日深夜通过官方网站就此事发布正式通报,称“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脱密期为2年。但张小平仍然自行离所,对保守国家秘密和单位技术秘密带来了较大隐患。”

情况说明全文:

近日,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原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离职事件引发社会较大范围关注。为回应公众关切,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张小平个人基本情况

张小平1994年入职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2011年8月取得研究员资格,2015年3月起担任低温推进剂发动机型号副主任设计师,从事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和液氧甲烷发动机系统设计,参与了多项低温发动机项目论证。

二、张小平脱密期内离职情况

2018年3月,张小平向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提出辞职申请。出于爱惜人才考虑,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了多次沟通和挽留,但其离职意向坚决,并在单位未批准的情况下自行离所。

由于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脱密期为2年。为此,2018年4月,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谈话,向其解读离职流程及脱密期管理规定,告知其须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回单位履行脱密义务。但张小平仍然自行离所,对保守国家秘密和单位技术秘密带来了较大隐患。

三、《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材料相关说明

鉴于以上情况,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向西安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张小平继续履行聘用合同,按脱密期管理规定回所脱密。

2018年9月17日,根据律师意见,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承办人向仲裁庭提交了《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材料。承办人因急于达到让其回所脱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该材料经张小平个人朋友圈发布后,扩散到网络上,引起了较高的关注度和一些误解、误读,产生了不良影响。今后,我们将加强内部管理,在工作中更加严格、严谨,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

2018年9月27日

近年来,国内商业航天企业深受资本青睐,并蓬勃发展,这必然会带来航天人才的大规模流动。毫无疑问,航天人才无论如何流动都应该遵守保密法等相关法律。对于张小平在脱密期离岗一事,北京大学法学院劳动法专家阎天表示,如果劳动者接触到了国家秘密,又在脱密期擅自离开岗位,这是违法的行为。但此事舆论所关注的焦点也在,希望这些人才的流动能够获得公平对待。

从张小平的故事中,有人看到了不受重用的自己,有人表达着对待遇太低的不满,一时间共鸣与吐槽如潮。

跳出事件本身来看,企业包括国企当然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离职跳槽也是司空见惯之事。在人才自由流动的时代,个人如何选择其实无可厚非。但反过来看,认为“基层”即“底层”,将工作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完全挂钩“年薪百万”这一个指标,将招揽人才完全视为各方一哄而上砸钱大战又未免太过浅薄。

事实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科技事业尤其是航空航天这类的关键领域都有大批默默无闻坚守岗位的人在支撑、在奋斗,他们是真正的国之栋梁。假如人人眼里都只追逐“利益最大化”,那么科技创新绝不会走到今天,中国发展绝不会走到今天。

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先生讲述了一段真实的故事:

我在美国有一个好朋友林桦(现在他已经去世了),当年我们都在美国留学,我回国了,他留在了美国。他是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我曾是航天部的总工程师。他搞的是美国的洲际导弹(民兵导弹),我搞的是中国洲际导弹。他的年薪是30万美元(上世纪80年代),我的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他住在西雅图一个小岛上的高级别墅,回国时受到国家 领 导人接见,我住在很普通的单元房子里。

有人曾问我对此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他干的民兵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我们祖国的!

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我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在26日的“科学精神在中国”主题论坛上,潘建伟院士直言,“科学探索在本质上是由好奇心和兴趣驱动的无功利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回到一种比较从容的、有知识分子贵气的状态,可能会更有利于科技创新。”所谓“贵气”,正是超越功利、一心攻关的专注态度。

在今天这样一个熙来攘往、诱惑多元的年代,送给所有航天军工人士一句话: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