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比0!首届金头盔悬殊比分曝光 歼-20或将续写传奇

军迷圈官微
文|烽火君
如果要评比近年来中国空军最引人关注的十大事件,那么从2011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金头盔”比武竞赛肯定能上榜了。这项比武竞赛中,飞行员要使出浑身解数,驾驶各型战斗机进行空战角逐。俗话说武无第二,只有夺得第一才能够戴上“金头盔”这个中国空军战斗机部队的最高荣誉象征。
参加“金头盔”角逐的歼-11双机笼罩着金色阳光
正因为角逐激烈、实战意味浓厚,所以“金头盔”始终是军迷热议的话题。近日,军报首次披露在2011年第一届“金头盔”竞赛的一次对抗中,对抗的双方居然打出了一个“42比0”的悬殊比分。这个比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流传很广的一个案例,那就是美国空军F-22服役后与F-15进行模拟对抗时,打出来的超过“100:1”的悬殊分差,尽管这个比分很可能含有宣传报道的水分。
金头盔,每一位战斗机飞行员都向往的最高荣誉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2011年“金头盔”比武中,对抗双方使用的都是同一种型号的战斗机,也就是说,歼-10A只跟歼-10A打;歼-11也只跟歼-11打,绝不会跟歼-11B对阵。在双方装备技术水平完全相同、不存在“代差”的情况下,“42比0”这个比分究竟是怎么打出来的呢?
“金头盔”竞赛已经引入了四机格斗
首先要说明,这个“42比0”并不是说“击落敌机42架”。当年首届“金头盔”对抗采用的是计分制。打个比方,在超视距空战中率先首次“命中”对方,己方得4分;随后己方也被对方导弹“命中”,则对手也得到3分;陷入格斗空战后再次“击落”对方得2分,诸如此类。由于歼-11战斗机载油量大、留空时间长,而空战往往几分钟就能结束;因此,双方在同一次飞行中很可能多次交手,两架战机对抗也会出现诸如“18比11”之类的比分。但是可想而知,“42比0”依然意味着碾压性的优势,有一方完全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其实现在看来,获胜方采用的办法没什么大不了的,那就是在空战中实施电子干扰,让对方战斗机的雷达“淹没”在强烈的干扰信号中,无法感知目标的方位,从而落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当时对抗结果出来后,失败方飞行员、指挥员乃至地勤人员都很不服气,觉得对手胜之不武。但是现代空战从来不是绅士之间一对一的对决,绝不仅仅只是比拼飞机的机动性和飞行员的格斗技巧。空战中的电子对抗,是上世纪80年代至今发生的几场局部现代化战争中必备的战术之一,而且早已经上升到了战略支援的高度。
比如说首次引入异型机对抗时,歼-10A某部队利用自己在航电雷达方面的优势打远距离快攻,一边施加电子干扰一边发射中距弹,决不拖泥带水进入格斗空战,从而让歼-11某部铩羽而归。第二年重整旗鼓的歼-11则扬长避短,利用歼-10载油量和留空时间远不如自己的特点,一开始就是不跟歼-10正面接触,等到歼-10内油告急准备返航,再突然冲刺“追杀”对手从而获胜。而取消部分战机外挂和干扰吊舱限制后,歼-10A进气道下方的自卫电子战吊舱跟歼-11、歼-11B/BS的翼尖吊舱一样成了标配,苏-30MKK、歼-16、苏-35等重型多用途战机甚至能够使用性能更强的专用干扰吊舱用于攻势制空,极大地释放了在对抗训练中的战斗力。
2013年首次异型机对抗的报道
发射红外干扰弹
在去年的报道中,歼-20首次与三代机展开对抗训练,就取得了“10比0”的完胜战绩。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战绩只是有限依托隐身优势“牛刀小试”,远远没有发挥歼-20的全部战斗力。比如说,歼-20所采用的新一代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拥有一项潜在功能,即将各个发射单元的电磁能量辐射集中起来,以很窄的波束和针对性的频率,对敌方战机或其他电磁辐射源进行强电子干扰和压制。如果距离合适,其射频能量足以击穿防御薄弱的电子设备,扰乱敌方机载计算机的正常工作,压制敌方通讯设施。这样的“射频武器”,无论在进攻还是防御方面都是有效的辅助战力。
可以想象,如果未来歼-20参与“金头盔”的角逐,那么对与之对抗的所有三代机部队都将面临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我们在只能用歼7、歼8和苏-27SK面对F-22的当年也成经历过。如何让歼-20充分发挥出作战潜力,我们在战略战术、体系协同等方面还有很多探索要做,而“金头盔”比武竞赛就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文/妹子杨)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