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荷台达对胡塞武装很重要?沙特想用饥饿战术让前者众叛亲离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军情突击手

沙特联军及仆从武装对也门红海港口荷台达的进攻已持续多日,那么这座港口对胡塞武装到底有多重要,沙特联军的作战意图果真只是为了切断前者“获取外部军火援助的通道”吗?本文解读。

胡塞武装不缺军火

要搞清楚荷台达港的战略地位,不妨先从胡塞武装的军火来源聊起。按照2018年3月29日沙特联军发言人图尔克·阿马齐上校的“最新说法”,胡塞武装从国外所获导弹、轻武器和其他军用装备多数来自黎巴嫩真主党。

据称后者从位于黎首都贝鲁特南郊的据点向也门境内偷运武器弹药,并选择了一条“舍近求远”的走私路线——不是从地中海直接穿过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而先向西进入叙利亚,然后转经伊朗走海路前往胡塞武装控制区(红海沿岸港口)。

这已经不是沙特联军第一次更改有关“胡塞武装军火来源”的说法,更早一些时候沙特联军和西方国家的批评矛头全都指向伊朗,但他们却忘记了也门压根不缺武器——该国境内流通、持有的枪械数量超过6000万支(挺),相当于人均拥有3支枪。在胡塞武装起家的偏远山区,当地人更是不分男女从十几岁就开始拆卸枪支、练习射击。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胡塞武装2014年10月才攻占荷台达港,而早在2011年胡塞武装就已发展到超过10万之众,而且这些武装人员枪弹齐全、训练有素,表明胡塞武装在沙特联军入侵之前就已拥有稳定、充足的军火来源。

据联合国一份研究报告称,胡塞武装有40万至60万件各型武器,而这些武器大多来自前萨利赫政府军。外媒指出,胡塞武装组建前期(2004至2009年)虽然实力相对弱小,却通过收买政府军“源源不断地搞到武器”。

2012年萨利赫辞去总统被迫下台后,为卷土重来、东山再起,主动与胡塞武装结为军事同盟并为其提供军火,包括“飞毛腿”系列弹道导弹。2017年12月4日萨利赫因与胡塞武装“闹掰”在冲突中身亡,原本属于他麾下武装的大批军火(坦克、机枪、导弹、弹药)更是被胡塞武装“照单全收”。

五角大楼文件显示,自2006年以来美国军方向也门(萨利赫政权)提供了价值5亿美元的军事装备,包括俄制直升机、200多辆悍马装甲车和武装皮卡,以及大量通信设备、夜视仪、RPG和数百万发子弹,这些美援军械同样大多落入胡塞武装之手。而且,胡塞武装将导弹车间、军械作坊、弹药库都搬进了深山洞库,目前已达到月产8枚“飞毛腿”导弹的规模(参见《胡塞武装为啥导弹这么多?能魔改会组装 月产8枚飞毛腿》)。

胡塞武装发言人阿齐兹·侯赛因2017年2月也证实了这一点,他告诉来访的美国媒体:“我们有可观的军火库存,而且通过战斗缴获了大量敌方武器弹药”。另外沙特联军也承认,在其得到情报的12次“伊朗偷运军火行动”中,只有5次被拦截、挫败。

不仅如此,据卡塔尔媒体爆料称,2016年末埃及曾动用海军舰船向位于红海沿岸的也门小岛上运去多达十几船军用物资,而为胡塞武装和埃及军方这桩军火交易“牵线搭桥”的正是前萨利赫政权高官。

沙特使用“饥饿战术”

既然外部军火流入对胡塞武装的重要性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大,荷台达港又为何会变成对战双方的“死活必争之地”呢?

说到底,荷台达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为胡塞武装“偷运”了多少武器弹药,而是因为其承担了也门80%的进口粮食和外援物资的卸货、储藏和转运重任。

胡塞武装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同样需要广泛群众基础来获得人力(特别是兵员)、物力支持。考虑到也门2800万人口中有三分之二依赖外部援助生存,谁控制了荷台达港,谁就拥有了对1800多万也门人的“生杀大权”,很大程度上胡塞武装正是靠着掌握联合国救济粮配额(从荷台达港输入)巩固统治。

标注为红色和浅紫色的也门省份都严重依赖荷台达港粮食供应

特别是胡塞武装核心控制区——萨达省(根据地+大本营)、哈杰省、荷台达省、萨那省(首都圈)等11个也门西部省份的1300多万老百姓就靠着从荷台达港运进粮食维持基本生存。一旦这座港口失守,胡塞武装的统治根基将被严重动摇,其就会变成“无水之鱼”“无林之鸟”。

换言之,用饥饿/饥荒作为一种特殊战术,能够让沙特联军较短时间内就赢得在战场上死伤无数士兵、损毁大量武器都难以获取的胜利,不得不说这条涸泽而渔的“绝户计”确实够毒辣。

而且,荷台达还是也门最重要的粮食储运中心与加工基地——从海外进口的数百万吨小麦由当地食品加工厂磨成面粉后,再转销、供应给全国各地。

沙特联军控制下的南方港口亚丁虽然货物吞吐量也不小,但面粉加工能力仅相当于荷台达的40%,也就是说如果无法尽快攻占荷台达,沙特联军占领区(包括新收复地区)也会闹饥荒。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2017年11月下旬警告称,“即使亚丁的粮食进口量显著提高,一旦荷台达的粮食储备耗尽,大饥荒就可能在那些严重依赖前者的地区爆发、蔓延”。

胡塞武装难被消灭

那么,胡塞武装能否守住荷台达港,这场战斗真的会成为西方媒体所说的“转折点”吗?英国《独立报》2018年6月13日刊文指出,胡塞武装最终会放弃荷台达并撤进附近山区,但在此之前他们一定会尽其所能予敌以最大杀伤(原文直译是“送对手去地狱”)。

据悉,胡塞武装在荷台达城区及周边地带重兵设防、密布地雷,以此延缓沙特联军的进攻势头。早在5月29日路透社就报道称,亲哈迪武装已进攻到距荷台达市中心约18公里处,前者宣称“将在几天内解放这座城市”。

但事实证明这块“硬骨头”没那么好啃。6月13日,胡塞武装使用反坦克火力(RPG、导弹和路边炸弹)摧毁了多达13辆敌方装甲车,阿联酋国家通讯社承认有4名该国士兵阵亡。6月14日,胡塞武装发射反舰导弹击沉1艘造价5亿美元的阿联酋护卫舰,迫使沙特联军中断两栖登陆行动仓皇后撤。

6月16日,胡塞武装俘获1艘向沙特联军运送补给品的法国船只。截至6月21日,沙特联军及仆从武装已有约40辆装甲车被击毁、阵亡士兵超过250人。如果开始巷战,只怕沙特方面损失更大。

再说这两天“打得火热”的荷台达机场争夺战——6月16日沙特联军就宣称拿下荷台达国际机场,实际上当时最关键的跑道、塔台等航空基础设施仍在胡塞武装手中,机场周边布设的大量地雷也未排除。6月19日,沙特联军第2次宣布夺取机场。虽然至今战斗仍在继续,但前者却在6月20日急吼吼地第3次宣布“已完全控制荷台达机场”,这文字游戏玩得真是有水平。

尽管胡塞武装没打算死守荷台达港,但是他们真的甘心被对手步步紧逼直至“蚕食殆尽”吗?当然不会。即便丧失了荷台达的粮食储备和关税收入,乃至丢掉包括首都萨那在内的大片控制区,胡塞武装仍有退身之策。

首先,胡塞武装“不差钱”,能够继续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并维持长期作战——据《也门邮报》报道称,胡塞武装目前已发展到15万至20万人。

靠着控制荷台达港、萨利夫港、穆哈港(已失守)这几年来征收关税和走私货物,胡塞武装少说也赚了50亿美元。另据亲哈迪武装的“也门国民”网站2018年1月披露,胡塞武装还从也门央行掠夺了52亿美元外汇储备和1万亿也门里亚尔现钞(约合19亿美元)。

《封锁也门没用?伊朗偷运导弹给胡塞武装 沙特小弟帮大忙》一文曾提及,胡塞武装堪称阿拉伯半岛南部实力最强的武装走私集团,早在几十年前就编织起一张覆盖也门、阿曼、红海和东非之角的庞大走私网。从毒品、武器到燃料、古董甚至医院抢救伤病员的氧气瓶,什么来钱快、挣钱多他们就干什么。

据“今日埃及”网站2017年8月报道,沙特联军称胡塞武装对外走私珍贵文物牟取暴利,并指责卡塔尔“助纣为虐”。据悉,胡塞武装到处搜寻、挖掘控制区内的古迹遗址,并通过渔船、军车甚至救护车等“海陆联运”方式将大批文物走私到卡塔尔首都多哈,获利颇丰。

另据沙特官方媒体阿拉伯卫星电视台2017年报道称,胡塞武装还以每人收费800美元为条件,护送那些试图穿越山区和边境线前往沙特“打黑工”的偷渡者(每年有十几万人),光这桩“镖局生意”就让前者大发横财。

其次,胡塞武装都是土生土长的也门人(兵员多系山民),海岸线守不住、城市待不下去完全可以撤进山区乃至萨达省老家继续打游击。

试想,执掌也门权柄33年的一代强人萨利赫发起6次大规模清剿都拿胡塞武装没咒念,沙特联军又有多大把握能将前者“一鼓荡平”呢?

更何况,胡塞武装核心控制区大部分为连绵起伏的险峻山地和高原(超过1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最高点超过3600米,面积是阿富汗潘杰希尔山谷的30倍,而当年苏军9次出动重兵围剿盘踞该山谷的马苏德游击队均铩羽而归。

正如外媒所言,即便胡塞武装完全丧失对海岸线和港口的控制权,该组织仍将继续抵抗,而沙特统治者最终会发现——也门是一个比阿富汗更加可怕的“帝国坟场”。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